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然也不可能一天“瘦”下去。
对于一些超大城市而言,在遭遇了交通拥堵、高房价、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后,“减量、提质”,无疑是最优选。北京,正是“减量”成功的代表。
2022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蔡奇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来,北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北京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寥寥数语,背后信息包罗万千。一个超大城市想要“瘦身”,谈何容易?本文试图串起重点节点,厘清北京“减量”发展背后的逻辑,让读者更理解北京,我们的首都。
当时间的脚步重回2017年,迈入“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首都北京发布了一则重磅规划。
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北京市新编制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发布并实施。“首都未来到底要怎么发展?新总规给出了清晰定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臧红印告诉本报记者。
北京提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
基于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新总规划出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第一条线事关人口,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口总量上限,以后将长期稳定在此水平。
第二条线为生态控制线。到2020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73%,到2035年提高到75%。
第三条线在于城市开发边界。到2020年,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5年的2921平方公里减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腾退减量后的用地将更多用于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三条红线就像有了天花板,倒逼北京发展做减法。”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说。
基于这一顶层设计,北京的减量发展步入快车道。及至2018年,“减量”出现拐点。
2018年度城市“体检”报告显示:北京人口、建设用地“双减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效益均较2015年提升,PM2.5、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等15项指标提前实现了2020年规划目标。
这里要提到一项新举措:城市体检。
王伟参与了2019年北京市组织的2018年度城市“体检”工作专题研究。“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他对本报记者解释说,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规划的蓝图常与最终落地的实践存在差距。党中央在批复北京新总规时,明确提出要进行城市体检,要求“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
如此一来,线性的建设思维转变成要及时评估、预警反馈,结合督察和问责,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治理体系,确保蓝图规划逐一落地。
“一大批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违法建设超2亿平方米。城六区常住人口与2014年相比下降15%,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臧红印一一历数北京的减量成绩单。
北京的减量不是零敲碎打,除了依据新总规一一落地,更难的地方在于北京的首都地位。“这也是北京和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之处。”王伟进一步阐述说,北京的发展建设要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整治”等多层关系。
很多人向往北京。它是人们心中的古都:“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它也是文学家心中的圣地:“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北京低碳出行的骑行者越来越多。曾震 摄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本身有着强大引力。而这庞然大物的减量,无疑会面临内外压力。牵一发动全身,不仅涉及城市发展的惯性和路径依赖,也涉及各方人事和具体利益。
即便如此,北京也表现出应有之定力,朝着减量目标,大步流星地走下去。
如今,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的确感受着这里的变化。
蓝天携手白云,朋友圈秀出晚霞,雨后的晴空绽放异彩,北京的生态环境品质人们有目共睹。
交通拥堵变少,低碳出行者增多,自行车道有序增加,北京的交通变化人们有目共睹。
随着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森林城市建设推进、环球影城开园、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南城新振兴计划启动……北京拉开气象万千的空间结构,犹如写意山水画,潇洒、大气。
大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和张家口联动举办冬奥会,京津冀都市圈联袂而动……在减量发展中,“协同”二字,彰显北京引领区域发展的担当。
“减量集约、创新驱动,对北京来说尤为重要。这其间,有许多先进理念的融入。”
理念之一,在于发展“逻辑”。
“我参与了北京市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生态化建设园区的评审。”臧红印回忆说,能耗资源大的制造业、个别行业“减”掉了,增加的是创新驱动和跨界融合的新兴产业。“现在北京发展产业讲究‘专精特新’,绿色经济、文创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发展飞速。”
理念之二,在于如何“花钱”。
“过去我们的城市建设往往要砸钱,注重把城市的‘面子’建得好,但对城市建设的‘成本意识’重视不足。”王伟立足于“财政”角度向记者阐述,在国外,财政和国土规划非常紧密。没有良好的财政,就无法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并持续运营。“北京的‘减’带着成本意识,从过去的工程思维转向‘成本意识’,这是一种先进理念的展现。”
理念之三,在于如何“疏导”。
政府的宏观政策需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北京要做“减”法,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加强基层治理,减少源头风险,就是北京无形中的加法。我理解北京开通12345热线、接诉即办机制等,就是为了当群众遇到问题,及时疏解、给予响应。”王伟说,这为“减”提供了无形的护航,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减”很多时候意味着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触动。北京的“减法”得到了人们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因为在实践中,北京通过一系列晓民意、顺民心的举措,对“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老百姓是评卷人”这句话,写下生动注解。
北京艰难“减量”,对生态空间的“增量”却很豪横。新总规明确:2020年,北京市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要达到73%。“这是很严苛的,意味着只有约1/4的空间拿来发展。”臧红印说。
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从2015年的67.2%提高到2020年的86.8%。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孙村全国首个森林城市主题公园。曾震 摄
绿地和生态意味着什么?联系成都的发展便能窥探一二。
成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公园城市,打造“宜居”的城市标签。
“成都人的幸福指数很高,朋友告诉我,成都现在流行‘新铁人三项’:绿地露营、骑自行车、去龙泉山看日出。”王伟说,成都由过去发展的“产—城—人”逻辑,转变为“人—城—产”逻辑,这和北京发展的理念一脉相通。
只有人被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才愿意来城市发展,有了人才,城市才有发展的动能,才可能持续壮大。
“以前‘产—城—人’那种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径行不通了。”王伟一针见血地说,人们需要什么,城市就要发展什么,这是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启示。
2021年7月,联合国发布《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中,排在前十的超大城市中,亚洲占了7席。
其中又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如印度首都新德里以2850万人口位列第二,孟买以2000万人口排名世界第七。上海以2560万人口排名世界第三,北京则以1960万人口排在第八。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拥有1950万居民,排名第九。
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时空坐标。
“纵观全球风云,发展中国家一面要提升竞争力,一面要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因此,北京的减量化对正在遭遇“大城市病”的其他超大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大都市圈是当下的一大趋势。
资料显示,作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东京都市圈也是全球知名的世界级大都市圈,2018年其人口规模在两万以上的微中心和节点城市数量达到129个,分别是北京都市圈(37个)和上海都市圈(78个)的3.5倍和1.7倍。
“东京、伦敦、纽约……都已经走上了区域化发展道路。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较早,布局高效,发展意识更成熟。”他山之石,我们同样可以吸收经验。
我国超大城市瘦身同时,正通过做大核心城市的蛋糕,带领周边城市协同发展。“通过让中心城市发挥引领驱动力,带动外围城市一起发展,释放区域内的空间结构潜力,实现抱团发展的叠加效应。”臧红印说。
王伟和他的团队曾发表了一篇论文《大数据支持下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区精细识别与治理》。论文用大数据研究方式,对城市群的功能作出科学支撑。
如果用最通俗的语言“翻译”这篇论文,王伟最想告诉读者的结论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首都发展是一体的。基于这个前提:
1)任何一个繁荣的大都市都离不开区域的共生。
2)合理的分工协作是“做大蛋糕”的前提和“分好蛋糕”的基础。
3)经济产业是城市群活力的血液,必须有一套畅通的治理机制。如同血液是否流通顺畅,不光要有主血管,还要有毛细血管。
“只有跳出北京看北京,放在京津冀一体化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北京才有更好的发展。”王伟说。同时他认为,发展是永恒之花,“北京的城市发展还有更多的方向可以优化,减量永远在路上。”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