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广东省清远市举办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开馆仪式。这个场馆将成为展现清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也将致力于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生态环境研学运营,让生态文明理念浸润人心,推动共建绿色生态清远、幸福美好家园。
清远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开馆仪式
清远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是清远市生态环境局、清远市生态环境局清城分局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建院”)共建的首个生态环境教育项目,也是清远首个校地共建的高水平、示范性环境教育基地。
场馆位于广建院产学研大楼,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共有四个展厅和一个生态书吧。以“清”为主题词,4个展厅分别名为“风物清嘉”“清峦叠翠”“清波流远”“清远更清”,展现了清远优良的自然禀赋,生态优先、分区管理的发展布局,抓住“双区”机遇、发挥“三最”优势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奋斗历程,展望“清远更清”的美好未来。
馆内采用了多种声光电技术和互动科技,辅以实物标本和沙盘模型,结合大数据等,充分展现了清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受众带来深度沉浸式的体验,“触摸”到一个生机勃勃的美丽清远。
清远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清远的生态文明建设正不断向纵深推进。清远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位于全省唯一的省职教城,未来这里将有广清城轨的省职教城站,通过城轨、高速可以便利地联通大湾区;省职教城未来将有20所以上发展迅速的职业院校、30万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
面向未来,清远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将在党建引领下,结合清远优越的生态禀赋及省职教城教育资源,联动大湾区资源,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研学和环保公益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浸润人心,倡导共建清远美好家园。
沉浸体验:一站游历清远最美生态景点
作为展现清远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清远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以宣传展示北江流域生态环境及其治理保护为主题,是清远打造“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的重点项目,被列入清远市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
市民在馆内参观,可以于“游船”之上,一站沉浸式体验清远北江流域最美生态景点。在巨幅弧形观影屏前,随着悠长乐韵,一幅青绿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飞来寺、洞天仙境、湟川三峡、桃花湖、小北江三峡……“船”行江面,山水胜景,造化钟神,美不胜收,让人饱览清远生态之美。
市民在馆内可以感受到的,不仅有宏观视角之美,还有微观视角之美。通过“北江生态环境资源”查询系统,可以查询到清远的标志性生态环境资源,如呈笔架状连绵起伏的笔架山,号称“广东第一天湖”的潭岭天湖,广东省最长、最密集的峰林地带英西峰林。通过“北江动植物生态多样性”查询系统,可以查询到清远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东南亚地区特有的灵长类短尾猴,濒危的孑遗植物篦子三尖杉,号称“冰川元老”的穗花杉。
多维互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让我们更懂“野性清远”
清远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充分展现了清远丰富的生态资源。北江跨越千年历史而来,冲刷着清远的山川平野,培育了清远的勃勃生机。清远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共有47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有24种。很多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穿越了漫长的岁月,自由生长在清远的山水间。在馆内,可以一睹这些动物的“真容”,比如白鹇。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李白在《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一诗中描写的这种姿态优美的鸟儿白鹇,就闲步在清远的山林间。
在馆内,市民不仅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看到白鹇的真容,还可以通过馆内的互动装置,聆听到白鹇的啼鸣。以同样的多种互动方式展现的,还有数十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参观后市民将更懂得“野性清远”。
首批“生态文明服务官”将在展馆开展志愿宣讲服务
清远市生态环境局及清城分局结合清远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项目建设,在省内首创性启动“生态文明服务官”选拔活动。6月5日活动现场,清远市生态环境局及清城分局为首批“生态文明服务官”颁发聘书。
为“生态文明服务官”颁发聘书。
“生态文明服务官”是清远生态环境宣教与科研服务志愿者、志愿服务品牌的统称,旨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和宣讲服务,首批面向省职教城院校师生进行选拔,组建生态文明志愿者团队。
活动4月初启动后,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共有省职教城9所院校315名(人次)师生报名参与选拔。目前,已经选出20个来自省职教城的个人、团队作为首批“生态文明服务官”,后续将围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开展系列活动。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