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本报策划!端午节,看看古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发布时间:2022-06-03 10:21:20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又是一年端午到,吃粽子、赛龙舟、薰艾草、编五彩绳,想必你已经忙碌起来了。这些颇具仪式感的风俗,经过千年岁月淘洗而从未消弭,其跳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搏,蕴藏着人与自然相处的古老智慧。细细想来,这些智慧于今时今日语境下,仍有启示意义。

追溯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缘起,其实并非都是良辰吉日,端午节便是如此,常被称为古人的“卫生防疫日”。古人对于端午节的到来是有忧惧的,因为农历五月被视为“恶月”,自此月始,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黄河流域迎来酷暑,于是阳气炽盛,阴气滋生,毒虫繁育,易发瘟邪。于是便有了“五月盖屋,令人头秃”“掩身,毋躁,止声色”,意味着坐卧起居、行事理政等要处处谨慎。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生存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规律观察细微,且对自然心存敬畏。

要解决自然中的问题,就要到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古人深谙“相生相克”之理,一些应对之法随之而生。在汉代,要在端午这一天举行国家大祭祀驱除瘟毒。今日我们门前悬菖蒲、艾草等习俗,就有彼时的影子。采药也曾是端午节必备活动之一。古人认为,端午阳气旺盛,中草药此时药性最强,如民谚所说,“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除了采药,还有端午捕蟾,将蛤蟆晾成干研成粉末,有消肿解毒之功效。

这些驱瘟避疫的法子,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人们的娱乐活动。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提到,“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斗草分为武斗和文斗。武斗的玩法是两人各拿一植物的茎,使两株植物根茎勾连,然后各自用力,谁先断了即为输家。文斗是比谁认识的植物多,要讲得出名字和缘由,或以植物为题吟诗作对。《红楼梦》中就有丫头们“斗草”的情节。据传,“斗草”在唐代盛行,至宋代风靡,其受欢迎程度堪比今人打麻将。以今日视角来看,在自然知识并未普及和发达的古代,“斗草”是对自然知识很好的科普与传承。

古时的端午风俗,处处体现着人类观察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命活动法则。“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从先前对自然的忧惧到如今对节日的庆祝,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传承。

如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被赋予了更多时代表达。单就粽子而言,就衍生出很多新奇的口味,螺蛳粉粽、海胆粽、榴莲芝士粽、巧克力奶茶粽等吸引了一众年轻人,各种各样精致的粽子礼盒也激发了人们的分享欲和购买欲。有网友表示,这体现了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也有网友认为,这些新玩法能营造节日氛围,但对提高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作用不大。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规定月饼和粽子的包装层数最多不超过3层。

笔者认为,不同时代下的端午节,有共性的传承,也有属于不同时代的创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或许不应止于一个粽子、一串五彩绳,庆祝节日的方式可以化繁为简,对节日内涵的理解与思考应该丰富起来。今年端午节与世界环境日相邻,对身体安康的祈愿中,理应加入对自然的祝福。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