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有德之州 天蓝水碧——​山东德州高标准打造环境文化品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2-04-15 09:36:29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是古黄河别称,秦汉以来一直为历代州郡府县治所,自古便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美誉。黄河文化、齐鲁文化影响深厚,儒家文化、大禹文化源远流长。

进入新时期,山东省德州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传承传统文化,激扬时代精神,精心打造环境文化品牌,创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润滋养,谱写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锦绣篇章。

倡导崇德向善  弘扬绿色新风

德州,以德为名,一代一代的德州人用德文化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崇德向善、厚德包容成为这座鲁北古城最鲜明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生态道德也成为德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德州市坚持高点定位,统筹谋划,将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步推进,汲取传统文化生态智慧,加大生态环境宣传力度,培育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叫响了“有德之州,天蓝水碧”的环境文化品牌。

扩大“朋友圈”,打出“组合拳”,德州市致力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宣传大格局。

环境治理不能仅靠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已成社会共识,生态道德文化建设和环境宣传教育同样需要全社会各负其责、共同发力、共建共享。德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主任,市教育和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和市属媒体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定期发布宣传方案,明确活动主题。各成员单位做好结合文章,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立法出台《德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有了道德支持和法律保障,形成“高位推动、全面融合、法治保障、亮点纷呈”的生动局面。

环境宣教与创建文明城市、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有机融合。通过放映公益电影在农村开展环保宣传8万场(次),在150余场创城文艺惠民演出中植入公益环保元素,在城区130处广告屏、1986个道旗、920处户外广告位投放公益宣传海报。编印发放《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家庭环保36计》《德州大气污染防治百问百答》等有地方特色的宣传读本。

创新开展环境文化建设。创作《凝望》《情怀》两部环保主题原创MV,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掀起传唱热潮。拍摄《发现生物多样之美》等30余部短视频,反映“十三五”生态环保工作成就的专题片《信念作笔 科学为墨 绘就有德之州壮美画卷》斩获多项荣誉。加强典型选树宣传,开展绿色标杆企业、绿色家庭、环保小卫士评选……在德州,生态环保宣传融入了城市景观和日常生活,真正成为市民自觉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鼓励引导社团组织参与环保宣传。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环保慈善义工服务团,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县市区环保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队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群众性社会宣传活动,涌现出了以首批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获得者、禹城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高孝河为代表的一批热心环保公益事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开展志愿服务、传播生态理念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未成年人生态理念的培树是生态道德教育至为重要的一环。共青团德州市委、市教育和体育局等部门联合发起“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行动”“生态文明、环保创意行动”等为主要内容的青春环保五项行动。组织开展60余场线上线下社会宣传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达90万人,间接覆盖到家庭、社会、机关事业单位近230万人,获评全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优秀案例,取得良好社会宣传效果。

打通宣传思想工作“最后一公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生态道德教育也应着眼基层,力量下沉,用群众听的懂、愿意听的方式打通直抵人心的“最后一公里”。面向县直部门单位及企业,组建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巡讲团,赴县市区开展巡讲20余场,问计问需服务基层。面向农村群众,环境宣传从报纸网络转入田间地头,网格员进村入户讲解秸秆利用等节能常识,入脑更暖心。

彰显县域特色  创新生态文化内涵

德州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引导带动所辖县市区分局同创共建环境文化品牌,形成群雁矩阵效应,全力推动环境宣教工作提档升级。

与历史文化相融合。作为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禹城市围绕“弘扬大禹精神 打造生态禹城”,将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9万余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各显身手,组建环境教育宣讲团、文艺团、骑行团、和谐号清洁动车组等4支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乡村环保小剧场”,运用歌舞、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生态文明的春风润泽乡野大地,赋予了大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有德之州 天蓝水碧——​山东德州高标准打造环境文化品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临邑县历代人才辈出,三国时期“击鼓骂曹”的辞赋家弥衡,唐朝诗人孟郊,明代“四大书法家”之首的邢侗均诞生于此。临邑传承弘扬书画艺术,着力打造“书画之乡,生态临邑”,引导市民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以书画形式描绘美丽家乡生态画卷。

陵城区是“智圣”东方朔的故里,颜真卿曾任太守,留下了抗击安禄山的故事。陵城区围绕“汉风唐韵,诗画陵城”品牌建设,将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与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深度融合,创新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全面展现看得见蓝天碧水、忆得起汉唐风韵的家乡新貌。

与生态禀赋相融合。地处黄河沿岸的齐河县擦亮“黄河水乡、生态齐河”特色品牌,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2021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正在建设中的齐河博物馆群项目由20个主题馆组成,其中包括中国环保影像博物馆,建成后将集中展示中国生态环保事业发展历程,在环境科普宣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历史上黄河多次流经夏津县,改道后留下的河道称为黄河故道。夏津县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文旅产业为依托,凝聚志愿服务力量,打造黄河故道生态画廊。工作中着力培育环保社会组织,推动环境宣传教育全民参与。举办以“德润天下、夏津‘椹’好”为主题的旅游发展大会,周边县市环保志愿者齐聚夏津开展志愿宣传活动,实现了黄河故道古文化、绿色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向共进。

有德之州 天蓝水碧——​山东德州高标准打造环境文化品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德州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大运河对德州的发展影响深远。武城县坚持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助力打造运河明珠。通过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巡河护河”活动40余次,积极推动全民牢固树立大运河保护意识,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让沿岸人民更好地感受大运河风光。

以红色精神涵养绿色生态。乐陵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工作中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绿色发展,通过组织开展学党史、看变化、促发展系列宣讲活动,用足用活红色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随着环境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资源。环境宣教工作告别教条化、单一化,走上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以环境文化建设凝思想聚合力提士气展风采

经过努力,德州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先后获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品质之星”、中国环境报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山东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一等奖,德州环境政务微博粉丝逾83万,连续5年蝉联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政务微博十强。在《中国环境政务新媒体年度报告》中,德州环境政务微博夺得最具人气、最具影响力、最具互动力、最受认同、最易传播等多个奖项。环境文化建设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是德州环保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对“德”字的最好诠释。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华表示,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生态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让有德之州永远天蓝水碧,风清气爽。

编辑:马庆和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