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美丽东城款款而来

发布时间:2022-04-13 09:22:53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首届“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奖”近日出炉,北京市东城区3家单位及6名个人受到表彰,东城区生态环境工作者用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美丽东城款款而来

在过去一年中,东城区创新推动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东城模式”,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历史性突破;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加强水质监测预警,市级考核断面水质均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全区完成改扩建绿地54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3.99%,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今年,东城区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移动源、扬尘、餐饮油烟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用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东城新面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大气治理不断创新 科技助力提质增效

近年来,东城区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加大对辖区高排放车辆的监管执法力度。东城区生态环境局采取“环保检测,公安处罚”的模式,与交管部门联合执法,严查尾气。根据车辆运行特点,在二环路沿线主要桥区密集设置路查点位。此外,执法人员还根据夜间货运车辆解除限行后车流量大的特点,加大夜间执法力度,开展针对渣土车等柴油车的多部门联合执法大夜查。

2020年8月,东城区生态环境局通过东城公安分局“雪亮工程”开发建设东城区高排放车辆识别系统,建立渣土车、大货车、柴油大客车等高排放车辆出行数据库。这套“车脸识别”系统,运用科技助力移动源监管,分析确定10个高排放车辆通过的高频路段,为执法人员提供信息及数据研判,强化高排放车型执法监管力度,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技术支撑。

扬尘防控深入街巷 “东城模式”巩固成效

创新屋顶清洁抑制扬尘、工地多措施严控尘土、成立环保志愿者巡查队……东城区生态环境治理扎根辖区背街小巷,立足施工、道路、裸地等扬尘源头,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扬尘管控办法。

今年1月,东四街道环保志愿者巡查队正式成立,这是北京市首支由属地居民自愿组成、针对胡同平房区环保问题的志愿者巡查队伍。今后,居民环保志愿者将深入背街小巷,对胡同平房区域多发易发的裸地、花箱卫生、小微工地、院落清扫保洁等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改正,将“被动治理”转变为“主动解决”。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东城区各项精细化管控措施不断实施,“东城模式”得到持续巩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效支撑。

智慧水务建设加强 水环境持续向好

南北护城河、筒子河、玉河、龙潭湖、柳荫湖……东城区的“八河六湖”历史悠久,水系纵横。近年来,东城区以“河长制”“湖长制”为依托,强优势补短板,广宣传重监督,不断创新河湖管理模式,激发公众参与河湖保护、监督河湖管理的热情,河湖环境治理成果显著,水环境持续向好。

水环境不断向好的同时,东城区也同步加快智慧水务建设,积极开展水务创新。2020年6月,东城区联合北新桥街道、北京排水集团,将国内首创的智能雨水箅子智慧监管系统应用到私排乱倒油污问题相对突出的簋街,66个雨水口监测设施实时监测150多家餐饮单位。

城市扮相“有品有颜” 打造绿色宜居东城

经过500多天的精心雕琢,2021年9月,龙潭中湖公园正式开园。改造后的龙潭中湖公园变身成为一座集森林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为了满足市民的健身、休闲需求,园内还设有乒乓球、篮球、网球等标准运动场地,2.6公里跑步绿道,以及一段空中栈道。

今年1月1日,位于东二环外的香河园大绿地改造完成,正式面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打造了一处生态和谐、功能复合的全龄友好绿地。今年,与香河园大绿地相连的东城区亮马河公园也将开园,与香河园大绿地相通共融,追忆亮马洗尘盛景,展现东城绿色新貌。

东城区还将积极挖潜拓绿,围绕中轴线和二环路沿线,实施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南二环永定门滨河路、崇文门外大街及和平里北街景观提升,燕墩遗址北绿地、松林里绿地改造等多项重要绿色惠民工程,努力打造绿地、碧水、蓝天交相呼应,干净、舒朗、大气、宜居宜游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

编辑:闫升才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