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三江大地青翠葱茏,江畔田边,白鹭成群低飞嬉戏,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广东省揭阳市收到一份沉甸甸的生态“大礼包”:2021年广东省揭阳市五个国考断面达标率100%,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消除建成区6条黑臭水体,并通过“长制久清”评估;引韩供水工程正式通水运行,超百万揭阳市民喝上韩江水;榕江南河空港段碧道被评为全省自然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亲水运动体验感好的20条碧道之一。这一切,与揭阳市正在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息息相关。
近年来,揭阳市切实推进河湖常态化管理,全力攻坚水污染防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逐步呈现。 陈南霞 摄
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
揭阳,伴水而生、因水而兴。近年来,揭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深感治水带来的压力之重。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市民对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的向往与日俱增。
为守护好三江碧水,揭阳市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高位推动,自上而下建立起“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制,全市共1864名河湖长上岗履职,累计巡河12.92万次,召开相关会议249次,形成“河湖长统领负责、主管部门统筹组织、属地统管实施”的工作格局。
塘埔湿地公园。 陈南霞 摄
记者在普宁市练江边河畔看到,江边树立着一块醒目的河(湖)长公示牌,上面区、镇、村三级河(湖)长职责、河湖概况、监督电话等内容一目了然。“过去的练江河面上都是水浮莲和其他漂浮物,水质也很差,站在岸边气味很难闻、很臭。现在,河道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河面水浮莲和垃圾没有了,水质也越来越好,经常看到河底鱼儿成群,练江这几年的变化可真大。”在江边散步的村民感慨道。
问题在一线发现,工作就在一线推动。揭阳市实行“一月一通报,一月一督查”机制,并通过每日公布全市河长巡河次数,加强河长巡河履职,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推广应用“广东智慧河长”APP,巡查发现处理问题5797宗,处理率达100%。
榕江北河碧道工程。 陈南霞 摄
协调推进水污染防治
榕江边上重现的成群白鹭,有力地印证着揭阳市水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在“治水”工作中,揭阳市紧紧围绕国考、省考断面达标和消除劣Ⅴ类支流目标,从严落实“监测、处理、督导”立体治污方向,协调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工作任务。
“揭阳市将水质断面达标推进情况纳入河湖长制考核内容,全市设置了307个水质监测断面,实现榕江、练江、龙江、枫江以及粤东诸河干支流水质监测全覆盖;新增污水处理设施11座,新增处理能力21.3万吨/日,新增污水管网273.81公里;完成350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农村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完工率98.1%。同时,积极推动全市碧道建设,河湖面貌基本得到改善,逐步实现‘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还居民一片清澈的河水,揭阳市组织开展建成区范围内35处高指标劣Ⅴ类水体治理工作,累计新增完成河道清淤46.8公里,完善截污管网30.5公里,新建补水管道4.8公里,整治排污口37处。此外,重点推进69个乡镇“美丽圩镇”建设,统筹流域水环境治理,持续做好跨市河流整治、入海排污口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
榕江南河空港区碧道。 陈南霞 摄
保护水资源改善民生
安全饮水是健康之本、民生之首。作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揭阳引韩供水工程于2021年6月29日通水试运行,按照设计供水规模72.5万立方米/天供水至市区各水厂,解决了群众与沿线乡村农业用水需求。
在推进民生水利建设中,揭阳市坚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新增农村集中供水人口17.97万,实现3776个自然村集中供水100%全覆盖。完成引榕灌区、三洲榕南灌区等8宗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0余万亩。同时,加快推进河湖划界任务,完成河道采砂和岸线规划编制;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进“三江连通”工程、半洋隧洞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开展“清漂”等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水域集中“治乱”、系统“治病”、科学“治根”,“顽疾”一个个被治愈,“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逐步呈现。
“接下来,我们将一以贯之推行‘河湖长制’,着力推进河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全力攻坚水污染防治,确保主要江河水质稳定达标,加快今年新开工碧道建设,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为揭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市水利局负责人说。
编辑:马庆和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