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浜、殷家浜、川杨河、三八河、马家浜……一条条河道,构成了浦东新区“金色中环发展带”内的水环境网络。2020年7月9日,浦东新区正式启动“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打造浦东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而在“金色中环”各类产业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绿色生态领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新区生态环境局围绕“金色中环”建设计划,通过河道整治、水环境打造等举措,为这个示范样板区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用高质量生态环境服务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
多个河道工程服务经济发展
川杨河是浦东新区的“母亲河”、规划主干河道,既是浦东新区内陆河道西引东排的主要通道,也是繁忙的水上运输通道,承担着保障新区防汛排涝安全和水资源调度,服务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
2020年7月,川杨河(三八河—硬X射线保护边界)河道整治工程开工,作为完善新区行洪除涝河网骨架的重要骨干河道整治项目,也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的配套工程,列入金色中环建设计划,承担保障重大工程水系平衡和重点区域防汛除涝安全的功能,也是提升区域生态景观的重要工程措施。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项目于去年11月完工,新增水面积2060平方米、河道景观绿化5100平方米、防汛通道1.3公里,不仅提升了区域河道水动力和水体自净能力,提升了区域防汛安全保障能力,也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为硬X射线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后期平稳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新区围绕“金色中环发展带”开展或计划开展多个河道建设和整治工程,除了川杨河河道整治工程,还有张家浜(马家浜—黄泥沟路)、殷家浜(申江路—横沔路)、三八河(吕家浜—龙东大道)等多个工程。
今年5月,同样作为“硬X射线”项目配套工程的三八河(吕家浜—龙东大道)河道整治工程通过完工验收,区域内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目前已按规划基本建成张江西北片区公共绿地,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清岸绿、水绿交融建设成效初步呈现。
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
新区生态环境局介绍,还有多个河道整治工程正处于施工阶段或即将开始施工的状态,将根据“金色中环”建设的要求,结合各自不同的地区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环境。
例如,位于北蔡镇的三八河(吕家浜—华夏中路)和吕家浜(罗山路—达尔文路)河道整治工程,于2021年4月开工,计划在明年6月完工,将通过工程建设提高地区防汛排涝的能力并改善水环境。
据悉,随着张江西北片区单元、国家实验室单元的持续开发建设,区域内的水面率有所下降,而三八河和吕家浜的项目完工后,将新增水面积5.11万平方米,防汛通道5.05公里,有效支撑区域内的建设和发展。
位于金桥镇的马家浜(金工路—杨高中路)河道建设工程也是“金色中环发展带”中生态空间与高品质社区景观交融、慢行互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于年底正式开工,计划新增水面积0.41万平方米、河道景观绿化1.53万平方米、防汛通道0.77公里。
据悉,马家浜河道的功能为防汛除涝、水资源调度及水景观。现状河道有一定淤积,无法达到新区总体规划的要求。这次河道整治工程,将增大河道调蓄容积,同时通过固土护坡、水生植物、陆域绿化、亲水步道等改造,营造水绿交融的自然环境,形成水绿生态走廊,以水养绿、以绿净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初雨治理体系提升防汛安全
除了河道整治工程,新区还在通过区域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治理工程、雨水泵站建设等,为区域防汛安全提供支撑,助力“金色中环发展带”的建设。
其中,金桥区域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治理工程于去年9月立项,将于今年10月开工,计划于2025年10月完成竣工通水的目标,采用集中调蓄设施将降雨初期超出截流量的雨水暂时贮存起来,待旱天污水系统设施空余时,纳入市政污水系统处理后排放。
据悉,该工程主要服务于金桥东北块(东)、金桥东北块(西)、金桥一期、金桥二期等4个排水系统,服务面积约7.88平方公里,将新建初期雨水调蓄管道约2.7km,调蓄规模约3.18万立方米。工程收集的初期雨水经新建的2座放空泵站,分别纳入申江路、金闵路污水管道,最后经白龙港污水片区污水二期中线总管至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金桥区域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治理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市政设施保证,提升区域防汛安全,还能够改善附近曹家沟河道的水质,提升水环境品质。
“金色中环”将是浦东当好全市经济发展领头羊、科技创新主力军、高水平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示范样板区域。新区生态环境局表示,将持续致力于为“金色中环”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用高质量生态环境服务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