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夜读蜀葵

发布时间:2023-08-10 00:35:17   来源:中国环境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者(马婷婷)傍晚,阳台上读书。微风吹来,忽然,感觉像是有几只轻盈曼妙的蝴蝶探进我的窗前。呀,原来是蜀葵开了,我惊呼。窗外送来的别样景致,在空气中荡开,化作一个个细小的欢愉,似乎一低头就能将春天紧紧地攥在手里,一仰望就可以抵到它的脸。

此时,一个人。感受万事万物之美,并信任它。

这是个需要表达的夜晚。让潜藏于宇宙的生命自我言说。

突然间就想起蒋殊前几天送给我的珍藏版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起身拿过来,忍不住读了再读。那些消失不见的事物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在活着,共鸣也是一种幸福。我们心中的田园也许就是你读书的某个瞬间,就是你愿意把自己内心托付的某个空间。

蒋殊在自序里说:“从来不曾想到,多年以后,我与蜀葵会这样紧密相连。”而我也不曾想到,因为蒋殊,我爱上了蜀葵,并任由她亲手把蜀葵的种子播撒在我的房前屋后;任由蜀葵花恣意地灿烂在我的阳台边、庭院里,充盈在我生活的角角落落。每到夏天,在阳台上读书、喝茶、聊天,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阳光下或是灯光里,这些明媚的花儿都会殷勤地陪伴在我的左右,含情脉脉,摇曳生姿,开了又开。此时,蜀葵的影子探进窗来,正摇曳在扉页上蒋殊写的赠语:“亲爱的悦悦:从此/夜读你的诗/日品我的花。”也正如几年前我写给蒋殊的那些话:“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停在树林和江河之间//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只想和你一起/等天黑。”蜀葵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在诉说着我们渐行渐远的乡村记忆。这些记忆来自童年,来自故乡。故乡,这个温暖而安静的词语,说出它,其实就是说出泥土和炊烟,说出柴火与温暖,说出平凡、琐碎与生之艰难,当然也说出了心之所属和心之所爱。

乡村的记忆,让我们怀念过去的欢乐时光,怀念乡村的清澈河水,怀念乡村的清新空气,怀念乡村的繁星点点,怀念乡村朴实的人们,怀念乡村随处可见的蜀葵花。蜀葵,这种平凡而美丽的花朵,在乡下随处可见,马路边,茅厕旁,每一株都直挺挺地伫立着,不旁逸斜出,不蔓不枝,朵朵都开得精神抖擞。既美艳,又好养活,花期也长,这种随遇而安的特性,也是我们所向往的一种精神吧。就像它有很多很多的名字,各种叫法,都是它。这也是它生命力强大的一种馈赠。天南海北,不同地区,不同气候,说不同方言的人们,给了它不同的名字。当我们看到图片时,哦,原来就是它啊。这些花儿们,在很多古人的生活里开过,在不少古诗词中开过。最早,是在《诗经》中,和一先秦时的姑娘一起盛开着,“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它们也曾开在李白路过的一条小道上,“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随处可见的花,一粒种子就是一场繁华。蜀葵在阳光下绽放出绚烂的色彩,正如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虽然短暂,却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蜀葵,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在蒋殊的笔下,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情感的象征。

《阳光下的蜀葵》共分三个篇章——“那些人”“那些事”“那片地”。

“那些人”无论是自己的亲人还是隔壁的乡里邻居,无论是放羊娃还是多年前那个小婴儿,那些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孔,那些虽然艰难却又让人回味无尽的过往,都是在蒋殊心头萦绕多时、挥之不去的“乡村记忆”,每当她提笔的时候,那些积存的思绪,就像早已蓄满的水,汹涌而出。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正是乡村原始的温度。这些人,是文章的主角,也是家乡历史的主角。 

用小说的笔法写散文,是书中人物鲜活的重要因素。这样的写法,让作者的散文有了许多类似小说的元素。文章中有人物,叙事中有情节,加之段落中的场景以及作者独特的语言,许多文章都能与之共情。《一地落红》中的“小兰”,《小山的尘世》中的“小山”,《浩荡的羊群》中的羊倌“金树”,这些卑微的小人物,让人心疼又无奈,悲怆又苍凉。《不敢轻言的爱》《我们在一起,多好》《你的不舍里,一定有我》是作者写自己亲人的文章,朴实而真情的文字让我一再落泪,不忍卒读。“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父老乡亲,因为与他们血浓于水的自然亲情,从自己骨缝里生发出的感动看似平淡,却情感饱蘸,作者只能靠书写去修复和记忆。喜爱一个地方,怀念一个地方,实际上是喜爱和怀念那个地方的人。一个村落,无论多么美丽,没有了乡村中的这些人,也就没有了生气。正是这些人,成为作者在暗夜行走途中的一盏盏灯火,给了作者温暖,也让作者有了前行的勇气。

当作者回到故乡时,对每一扇关着的大门,都投去深情的一瞥。故乡那些飘飘忽忽、若隐若现、像一缕烟云的往事,不止一次让作者努力踮脚抬头,去辨认远处的家乡。《往事若莲》《花开成海》《水边旧事》《照片里的从前》像一帧帧电影镜头把我们的视线拉近又拉远,泪眼模糊又笑意阑珊。《雪的记忆》也必将会沿着彼此在雪路上留下的足迹,从一场雪中走出来,回到芬芳的往昔。乡村是我们童年的记忆,是我们文化的根基。辨认远处的家乡,其实是辨认自己的初心。唯有坚守独立的精神家园,栉风沐雨沿着朝圣者之路前行,才能让灵魂完成深入,找到深藏于泥土中的事物的根,让永恒与瞬间在动态中完成辨认。因为她的成长在那里,她的牵挂在那里,她的爱在那里。乡里乡亲的人情世故就是村子里的一种文化,一种软实力,就是一个村子的村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乡情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如自己是一只风筝,故乡就是这只牵风筝的手。故乡在,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前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里都是笃定的。

可不知什么时候,乡村里那些熟悉的人和物正在渐渐消失,这些人和物的消失,像风一样,不知所终,《无人捡拾的柴火》随处可见,《早晨的味道》无处可寻,“老院”,亦成为“一地碎片”。村子里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和孩子。那些一辈子留守乡村的人,都已渐渐老去,他们浑浊的双眸里溢满了虚空与茫然。在乡间小路上,你会时不时遇见三三两两的“黄发垂髫”,却难得一见他们脸上的“怡然自乐”。那些久不住人的老屋,门框、房梁上都结上了层层叠叠的蛛网,它们像一个个人老珠黄的弃妇在哀怨无望地等待着昔日的主人。门前的菜畦里葳蕤的杂草已及人腰,在微风中窸窸窣窣地诉说着寂寞与凄凉……尽管眼前的一切使乡村的特征越来越模糊,而“那片地”上的《那些过往》《故乡的秋夜》还有那《时光边上的老井台》以及老井台边发生的故事却让我们久久无法释怀,却让乡愁的意象越来越清晰。那种甜甜酸酸的乡愁,可能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后代们再也无法体会的情感。《故乡转眼成他乡》,那片绿意簇拥诗意盎然的田园,可能已成为人们再也无法抵达的地方……

依然记得某个夏日的午后,当阳光下的蜀葵在我的窗前随风摇曳时,我忍不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那年种下的蜀葵开花了

在午后的风里,安静地荡漾

她们在一丛丛灰烬里找到焰火

在风中找到骨

每一粒种子都有创造美的可能

一只蝴蝶从花蕊经过,带着

闪电的炙热

一只蜘蛛,试图把自己

放回网里

它每用一次力,蛛丝就往下

掉一厘米

蔷薇是有刺的。鸟儿抓住的

那一段树枝,因被实证而

轻颤不已

隐藏于黑暗中的某些事物

我无法为它命名

亲爱的,我无法向你转述身边的这些事物

时间让它们疯狂成长

我们只需待在原来的地方

重拾旧时的歌谣

随缭绕的炊烟,一遍遍歌唱

美好与美好之间的最终相遇,就像那些美好的文字终将带给我们愉悦的享受,来自蜀葵的记忆,是一份永恒的礼物,令人持久的遐想,令人持久的回味。只有头顶阳光的人,才能一路留下光芒的种子,在阳光的普照下生生不息。

《阳光下的蜀葵》是蒋殊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人一段历程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这部集子里的乡村记忆,如一曲淡淡的乡愁,娓娓道来,深深地触动每个人的心灵。这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人文底蕴和情感温度的作品。

我相信,她一个人的“乡村记忆”,终会成为一代人的乡村记忆,一个民族的时代记忆。夏风吹过,花的影子坠落成诗。夜的深处有故乡,深处的深处还有故乡,故乡就在来自蜀葵的那些记忆。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