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对外公布了其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第一履约周期的碳配额清缴情况:圆满完成配额清缴工作,累计成交额占全国58.14%。
换言之,山东的各大发电企业通过买卖一种“碳配额”,产生了45.98亿元交易,并且超过了全国交易额的半壁江山。
从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到如今第一履约周期碳配额清缴工作完成,短短半年时间,率先进入碳市场的发电企业已经能够感受到:减污降碳这手牌如果打得好,不仅不会“烧钱”,还会“生钱”。作为履约企业数量最多、履约配额总量全国最大的山东,能否从排放大省一跃变成碳资产大省,碳市场是一次机会。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思路突出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牛鼻子”。“减污”之上再加“降碳”,如果还沿用老方法,恐难收到理想效果。碳市场的出现恰逢其时,在行政管理手段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弥补的恰恰是过去治污过程中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
碳排放权交易,实际上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来进行买卖。在碳市场上,政府部门先给需要减排的企业分配一定量的碳排放配额。当企业实际排放量高于配额时,超出部分需向有盈余配额的企业购买;当实际排放量低于配额时,结余部分则可出售。
怎样才能让实际排放量比配额少?那就得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效等方式。反之,如果不技改,不提标,一旦排碳量超标了,就需要花钱去买别人的碳配额。
这样的市场机制一引入,于企业而言,高能效企业相对低能效同行获得更多竞争优势,会推动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节能减排。对产业而言,高耗能产业竞争劣势凸显,将推动产业结构向低能耗方向优化升级。是把资金花在自身的技改上还是放进别人的腰包里,这是每家企业都能算得清的账。
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全部为发电行业,全国共有2162家,山东占了330家,是全国唯一一个超过300家的省份,也是履约工作最重的省份。如果这些企业都行动起来,能够盘活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世界范围内看,碳配额结余大户特斯拉,财报显示其2020年首次实现盈利,但并不是因为汽车的销售,而是来自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碳排放额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碳生意”的可观。
目前,全国碳市场处在建立初期,还是一个现货市场,碳交易产品单一。未来随着碳市场覆盖主体进一步扩大、碳排放配额逐步缩减,预计我国碳价将逐步走高。从欧盟等发达市场的经验来看,碳排放权期货的交易规模远超现货,更多的碳衍生品交易将出现。
窗口期转瞬即逝,想要在这片全新的市场中胜出,首先有赖企业对碳市场的正确认知——碳排放履约不是缴纳排污费,新的资产管理赛道已经开启了。
编辑:马庆和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