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清,鸥鹭翩跹,清清河流绵绵蜿蜒,山海之间,光影流转,跨过道道青山,穿越碧海蓝天。如今的山东省日照市,“幸福”一词,被赋予更厚重的生态底色。
十年征途漫漫,十年踔厉奋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日照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定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守护好蓝天碧海、绿水青山,描绘出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
督察督战利剑斩污,科学监管汇聚合力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日照市坚持整作风和促整改双推进,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成果。
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专项整治,严查敷衍应付、弄虚作假问题。建立清单调度、约谈督办、整改销号等整改机制,持续开展市级督察、现场督战等,全面压实整改责任,切实解决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90多个。
全面梳理督察整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剖析问题成因,深挖问题根源,着力堵漏洞、补短板。通过采取调阅整改档案资料、交流问询、现场检查、书面督办等方式,实施清单管理、挂账督办,专案盯办、跟踪问效,扎实推进督察问题整改。坚持立足长远,健全完善督察整改和责任落实长效机制,从源头、机制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为提升环境监管水平,日照市在861家企业安装了用电监控设备,强化企业管控。创新差异化环境监管,对排污企业实施分级分类管控,山钢集团日照公司成为全省唯一一家环保绩效A级的长流程联合钢铁企业。推进智慧环保建设,2022年上线日照“环保通”和“环保随手拍”,目前,已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1.2万余个。有奖举报提升了群众参与度,凝聚了全民治污的绿色合力。
在日兰高速路出口、迎宾路两侧,大片的波斯菊、百日草等竞相绽放,昔日的裸土矿坑披上绿衣,曾经的城市“疮疤”成了如今的花海绿廊。市政污泥和裸露土地协同治理,实现固碳2000吨/年,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和裸露土地整治经验在全省推广。这是日照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日照市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优异成绩保障美丽山东建设的质量和成色。
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日照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20条措施,强化精准溯源、预报预警,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管控。2021年市区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PM2.5 、PM10 平均浓度分别为31 微克/立方米、59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分别改善51.6%、47.3%。优良天数比例为83.0%,提升了11.8个百分点。如今,在日照,“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从“奢侈品”变成“常用品”。
围绕水环境治理,日照市坚持水陆统筹、河海兼顾,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实施,落实河长2408人、湖长1158人,“一河一策”,标本兼治推进全市流域治理。2020年以来,投入25亿元实施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崮河下游国控大古镇断面水质连续5年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落实湾长制,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147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今年上半年,全市7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标准。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日照市强化污染源头预防、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与修复,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累计完成216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报告评审,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坚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全市共有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单位 7 家、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两家,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置。
传播绿色生活理念,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这十年咱们日照的环境变化,实在太大了。在我们市民看来,最直观的就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市民内心的认可和脸上洋溢的笑容,成为生态日照、幸福日照的真实写照。
十年来,日照市以生态为底色,让“低碳、环保、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价值观,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放鱼养水”到“以旧易绿”,从“绿行日照”到“唤绿之旅”,一项项环保公益活动精彩纷呈,人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生态日照的新风尚。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日照市制定出台《日照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环保服务经济发展20条等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日照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项目入选全国第一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五莲县成为首批两个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试点县之一,并获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东港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莒县获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省级湿地公园5个、市级湿地公园4个,湿地保护面积达到2.2万公顷。
东风浩荡,时代变迁,不变的是日照市委、市政府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的绿色发展理念。如今的日照,优质的生态美景与快速发展的城市脉搏同频共振,走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日照路径”,在齐鲁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华章。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