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同话生态文明 共谋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31 10:20:07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近日,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山东大学、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蒙阴县委、蒙阴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蒙阴会议在美丽的云蒙湖畔举办。会上发布了蒙阴县GEP核算成果,成立了沂蒙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与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6个“两山”转化项目成功签约,发布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蒙阴共识》(以下简称《蒙阴共识》)。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在会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和方法,以高水平保护引导推动转型发展,推动形成企业、行业乃至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转化为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组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智囊智库、桥梁纽带和支撑服务作用,我们将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两山”转化路径研究,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伟大事业凝聚更加广泛、更加强大的社会力量。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绿色产业富民惠民

“核算技术组根据《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结合蒙阴县自然禀赋,构建了三大类11小类功能指标,开展了全县GEP核算研究。核算结果显示,2021年蒙阴县GEP为315亿元,是同年GDP的1.61倍。其中,文化服务价值及调节服务价值是GEP的主要组成部分。2018年—2021年,蒙阴县GEP从283亿元增长至315亿元,增长率为11.3%。”这份亮眼的GEP核算成果,正是蒙阴县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加强生态保护,有效推动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绿色产业富民惠民的有力见证。

蒙阴县是孟良崮战役发生地、“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近年来,蒙阴县作为老区县、山区县、生态县,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生态富民”不停步、“生态强县”不松劲,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同时拥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项荣誉称号的县,蒙阴经验模式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典型案例。

去年10月,首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蒙阴会议举办后,蒙阴县充分吸收会议成果,成立了“两山”经济研究院,聘任了27名专家教授;与山东财经大学合作,建设了蒙阴生态产业学院,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蒙阴作为调研基地、实践基地。

探索“两山”转化新举措,创新开展全域无垃圾等“六大全域行动”,环云蒙湖EOD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完成了全省首笔碳汇质押贷款、首单民间林长森林碳汇价值保险,建设了全省首批“两山”超市、“两山”碳汇林,生态“三步走”经验模式入选山东省“抓环保、促发展”100个典型案例……蒙阴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深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双领双全”模式,生态产业增收效果显著,全县人均存款达到6.07万元,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全面落实蒙阴共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临沂市副市长张秀丽在会上指出,蒙阴县要紧紧抓住此次会议的契机,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具有沂蒙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争当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蒙阴会议期间,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国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林震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交流经验、分享观点、提出建议。

发布的《蒙阴共识》,是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蒙阴共识》倡议,要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要求,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和方式,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临沂市政协副主席、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在会上表示,蒙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蒙阴共识》,把“绿水青山”作为“第四产业”来经营,全面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加快建设美丽富强幸福新蒙阴。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