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历时6天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落幕,但合作共赢的故事仍在延续,“永不落幕的消博会”溢出效应不断放大。
中国搭台,世界合唱——连日来,6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家企业、2800多个知名品牌参展,600多个全球新品首发首秀,进馆观众超28万人次……一个个数字折射中国经济吸引力。
消费为桥,合作共赢——开放的消博会,亦是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在世界经济寒潮下,中国高扬开放风帆,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携手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彰显大国经济韧性
30日,第二届消博会收官之日,也是第二个社会公众开放日。
数万观展人群,漫步展馆间;海内外客商互动交流、洽谈交易。这场以消费为主题的经贸盛会,成为彰显中国经济活力的场景。
搭建合作之舟,消博会展现中国经济广阔前景和市场潜力——
作为今年消博会的主宾国,法国今年参展企业近50家,参展品牌近250个。“法国每出口3支口红,就有1支被中国消费者购买。”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说,2021年,中国成为法国美妆第一大出口国,集团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
共享消费盛宴,消博会彰显中国经济迎难而上的信心与力量——
走进国内展区的上海馆,场馆造型宛如一辆城市观光巴士,不同站点串起豫园、南京路、外滩、虹桥等城市地标,全景展现这座中国超大城市的魅力。尽管不久前上海遭遇疫情冲击,但仍有上百个品牌前来参展。
“消费正在恢复,一切都在变好,公司新出的多款预制菜和烘焙产品很受欢迎。”在豫园股份展台,参展商王铮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第二届消博会一安检口鸟瞰图。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消博会已成为推动全球商品和服务对接的桥梁。”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表示,消博会不仅能展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也搭建平台,将全球优质产品推介给中国消费者。
释放消费引擎活力
本届消博会的新品发布会现场,美妆、电子科技、珠宝首饰等品类的首发首秀应接不暇;在服务消费展区,新潮运动、主题乐园、健康养生等领域的消费体验人气十足;在时尚生活展区,不少参展企业现场直播,将展品通过网端呈现给更多消费者……
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增动力。
展会期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消费年度研究报告显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升级。预计到2025年,我国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将超过50%,到2035年将达到60%至65%。
第二届消博会迎来社会公众开放日。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更加绿色低碳的消费产品,蕴含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消博会期间举办的第二届可持续消费高峰论坛上,6家企业代表宣读承诺并加入“全球可持续消费倡议”,以消费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
人们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需求、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共享开放合作机遇
海南自贸港建设年度白皮书发布、首批封关运作项目集中开工。消博会期间,海南自贸港建设新动向引人注目。
从展品到商品,从参展商到投资商,一幕幕“缘起消博会,逐梦自贸港”的商业故事不断上演。今年前5个月,海南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66家,实际使用外资14.4亿美元,同比增长80.58%。
跨国公司“用脚投票”的背后,是长期根植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233.1亿元,同比增长17.4%。主要投资来源地稳定增长,其中美国、德国、英国实际投资分别增长26.1%、13.9%和13.4%。
“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增长潜力。”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全球高级副会长马修·马古利斯说,美国企业将继续致力于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消博会是贸易的盛会,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不同的消费精品,也代表着不同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乃至国别文化。中国瓷器的精妙绝伦、意大利跑车的澎湃动力、瑞士传统木屋下的怡情时光……消博会展馆内,人们在交易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交流着文化和理念。
观展人群正在展馆内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以消费为桥,寻合作之机,谋共赢之道。欧莱雅、科蒂集团等品牌表示,将再续“消博会之约”,并将申请更大展位,携更多产品亮相。
南海之滨奏响的合作共赢交响曲,必将更好助力全球经济交流、融合,为全球携手共创美好未来,贡献中国力量。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