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的时候,正值人工智能(AI)浪潮席卷全球,而类脑智能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的最佳途径。
2017年,中科大承担了国家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28岁的刘海峰回到了中科大,着手推进这一前沿科技的产业化工作,创立了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公司飞速奔跑。凭借在AI能源等领域的突破创新,中科类脑荣获安徽省人工智能技术一等奖,获得了三轮总计超1.6亿元的融资,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希望通过过硬的本领,为这个时代的科技能力添砖加瓦,赋能AI这片森林。”刘海峰说。这条求索之路还在向前延伸。
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在中科大求学深造期间,刘海峰拿到学校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并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他看来,做技术也必须攀到顶峰。博士毕业时,他遇到了职业生涯选择的十字路口:去大厂打工,还是另寻出路?
2017年,中科大承担了国家批复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如何能让‘顶天’的科研成果形成足以‘立地’的产业化”这一问题给了刘海峰就业选择的答案。那年,他开始接手实验室的产业化工作,并成立了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从技术到市场究竟有多远,作为商场上的一名“新兵”,刘海峰当时并不知道答案,但却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他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创业初期的境况。穷,不仅指资金,还包括人,更重要的是,自己只懂技术,不懂市场。
渴望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所需产品的刘海峰,每天都在思索,每一天都在奋力向前冲。靠着这股韧劲和钻研,他搭建起的团队目前已有200余人,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几十名专家。“顶天”的类脑智能技术开始逐渐“落地”。
用AI点亮“电力能源”
创业之初,在人工智能的哪一条赛道上落地,刘海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几年在商海的摸爬滚打,2019年,刘海峰对于商业路径的选择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能源电力进入了刘海峰视野。
刘海峰介绍,在保障能源设备安全的同时,提升“源网荷储”一体化效率,恰恰是中科类脑的技术优势所在。在刘海峰的带领之下,中科类脑与安徽省电力公司、国网电科院和电力三产公司展开密切合作,公司的专家团队投身一线场景、深入了解行业需求痛点。
中科类脑专注于研发面向电力场景的多项关键技术。截至目前,根据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的真实海量场景数据,中科类脑已开发出200多类算法,助力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保障城乡居民稳定供电、安全供电。
让资本市场认识中科类脑
看到自己团队的研发成果在行业中逐渐具备影响力,刘海峰意识到,是时候让资本市场重新认识中科类脑了。
2020年10月,中科类脑迎来了公司的重要里程碑——完成了A轮融资,为公司在能源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及市场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中科类脑在进行A轮融资时,遭遇了资本寒冬。“投资方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要融资的企业。”刘海峰回忆起融资的经历不禁感慨。
在融资的大半年时间里,刘海峰找过上百位投资人,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商业逻辑。他和团队拿着商业计划书,应对投资机构一轮又一轮刁钻的提问,商业计划书反复调整迭代了几十次。“最终拿出了一份令投资者和自己都满意的融资方案。”刘海峰告诉记者。
如今,中科类脑已经成为AI能源行业的“排头兵”,垂直深度打造人工智能落地的闭环。
时代是青年发展的宝贵沃土,青年是时代发展的蓬勃动力。对此,刘海峰深有感触,生逢盛世,自当练就过硬的本领,为这个时代添砖加瓦。“我们一直有个使命,研发最好的AI能源产品,成为AI生态的培育者。”这是刘海峰给团队定下的目标,也是他的决心。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