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19日讯(记者 刘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法系统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时代政法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十年间,“立法难”“执行难”等阻碍司法公正的“拦路虎”得以破除,人民群众更便捷、更高效地维护自身利益、参与国家监督。
98.6%群众有安全感 正义让人民看得见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日前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我国政法系统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执法司法活动的渠道,依法公开执法司法的依据、过程、结果,让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据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国家之一。
95.7%案件当场立案 重拳破解“立案难”“执行难”
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司法公正的步履不停、实招不断,特别是针对司法公正的难点和堵点,政法系统重拳出击,一一破解,让“立案难”“执行难”成为历史。2012年至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从1300万余件增至3300万余件。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详细介绍了人民法院破解“立案难”“执行难”的相关举措。
沈亮表示,针对“立案难”,2015年5月,人民法院将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大大降低立案门槛。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法院超过95.7%的案件实现当场立案,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得以破解。
针对生效判决“执行难”问题,2016年至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力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行动。针对执行工作查人找物难,人民法院建立网络查控系统,实现在线精准查人找物;人民法院完善联合惩戒体系,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限制高消费,倒逼其主动履行。由此,攻克了一批难案和积案,执结案件数和执行到位的金额分别增长105%和71%。
90%立案申请30分钟内响应 一部手机便可打官司
积极借助互联网,让“线上法院”成为司法公正和高效的有力支撑,也是十年来,我国司法系统探索出的新路子。沈亮介绍,这些年,人民法院将现代科技手段和司法活动深度融合,立案、缴费、开庭、调查、送达以及各类诉讼服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一部手机就可以打官司”已成现实。互联网司法,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人民法院已建成集约集成、在线融合、普惠均等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为解决群众异地诉讼不方便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推动实现了跨域立案全国覆盖,群众可以直接在网上申请,实现了“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目前,全国法院已建成超过1.3万个覆盖城乡跨域立案网点,做到了90%的申请30分钟内响应。此外,以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为总入口,集成了在线调解、电子送达、委托鉴定等10个平台,实现打官司全流程“掌上办理”。全国法院2021年在线调解纠纷突破1000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前,诉前调解平均办理时长为17天,比诉讼少39天。
475亿人次观看庭审直播 司法公开触手可及
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司法活动相关信息。人民群众对于司法过程的参与、监督和评价,更加便捷高效。十年来,我国司法公开再升级,诉讼服务与监督评价全面对接。
据沈亮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超过1.3亿份,访问总量超过840亿次,中国庭审公开网总直播案件超过1850万件,观看量超过475亿人次,有的庭审累计观看量突破千万。
30省份改革行政复议方案 “民告官”效果显著
行政复议是政府系统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和解决“民告官”行政争议的救济制度,对于维护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十年来,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其中,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复议职责集中。
司法部副部长 刘炤介绍,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通过行政复议表达诉求、维护权益。2021年的案件数量比改革前增长了22.3%。各地按照“应收尽收、应调尽调、应纠尽纠、应赔尽赔”的原则,注重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约70%案件实现“案结事了”,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效果初步显现。
编辑:闫升才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