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 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
定西市委书记、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主任 戴超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定西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自觉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相结合,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进程,全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为全面推进高质量追赶发展、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筑牢法治“信仰”,以法治思想引领法治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十一个坚持”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我们深刻认识到抓法治首要是抓理念,只有深学真学才能体悟其真理味道、科学理念、实践伟力和时代价值。定西市始终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重点课程,通过读书班、研讨班、专家辅导和“八五”普法,不断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定法治信仰,树牢法治意识,践行法治理念;始终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建设全过程、各领域,更好地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
悟透思想“真知”,以党的领导统领法治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我们深刻认识到抓法治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职责,重点是加强党委对依法治市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着力构筑“职责明晰、机制顺畅”的运转体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普法体系、“队伍精良、督考跟进”的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党委职能部门在依法治市中的保障作用,统筹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监督执行,领导和支持政法、宣传、组织、统战、纪检部门分别实施好“强根培元”导航工程、“铸魂补钙”壮骨工程、“基业长青”强筋工程、“破冰塑形”聚力工程、“监督筑廉”正行工程,以党建引领治理、以治理实现平安。
干出精彩“亮点”,以法治保障高质量追赶发展。在法治引领和保障下,定西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大局稳定,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3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接近3万元和1万元,步入了乘势而上、赶超进位的“黄金阶段”。我们深刻认识到抓法治就是抓发展,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牢法治根基、贡献法治力量、构筑法治屏障。通过法定程序将“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发展目标、实施追赶发展战略等纳入地方法规制度,坚决在法治轨道上加速发展、提升质量。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法治框架下探索更多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依法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规范执法监管,做到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创新运用“政企早餐会”等方式,全力协调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深入开展“优服务、提效率、树形象、促发展”专项行动,以政府工作“高效能”换取企业经营“高效益”。
彰显善治“温度”,以法治守护群众安居乐业。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我们深刻认识到抓法治就是抓民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千方百计破解民生难题,不断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紧盯民生所需,采取“小、快、灵”方式,探索推进营商环境、城市管理、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运用法治方式精准化解城镇“登记难”、房建领域“烂尾”工程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加强食品药品、教育卫生、生态环保、应急安全、就业社保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法治护民利、解民忧、保民安,将群众的“问题账单”变为“幸福清单”。
展现担当“使命”,以强根培元维护和谐稳定。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法治在推进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深刻认识到抓法治就是抓稳定,必须以法治规范基层治理,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度总结推广定西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荣获“长安杯”的做法经验,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建立推行“五级九天”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及时发现处置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隐患,防止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持续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长效化,加快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执法司法运行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