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保险公司销售团队内外勾结骗取激励奖金,上海警方侦破一起特大职务侵占案抓获67名犯罪嫌疑人

发布时间:2021-08-26 10:48:38   来源:法制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不久前,上海某知名保险公司报案称,发现公司下属销售团队与非法销售保险的团队内外勾结,以挂单形式骗取公司对新入职员工的“开单”激励奖金。警方经缜密侦查后,牵出一起巨额职务侵占案。

据上海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庄莉强警官介绍,这起内外勾结的特大职务侵占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67名,初步查明涉案资金6000余万元。

2020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接到辖区一家保险公司报案,称近期陆续接到不少客户投诉,反映有自称公司业务员的人与其联系,劝说全额退保并重新投保。据此,公司内部启动自查发现,公司下属销售团队与非法销售保险的团队内外勾结,以挂单形式骗取公司对新入职员工的“开单”激励奖金。接到报案后,静安警方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

侦查过程中,家住浙江宁波的投保人李女士告诉警方,2020年4月,因其此前购买了电销保险,自称是保险公司专属客服的刘某上门答谢,并为其讲解保单细节。其间,刘某还刻意对比另一款保险,并指出了李女士所购保险的问题和不足。李女士遂萌生了退保的念头,但又担心要承担违约金,刘某当即表示可以代办全额退保。

经过刘某一番操作,李女士最终成功全额退保,并从刘某处重新购买了所谓“价格更划算、保障更全面”的保险。然而,在后续的一次理赔过程中,李女士却意外发现自己的专属客服变成了新进上海分公司任职的张某,而且新买的保险理赔额度比之前购买的大幅降低,刘某也失去联系。后经保险公司调查发现,刘某并非保险公司的员工。

以此为突破口,经过半年多的循线深入侦查,一个以李某、刘某英等人为首的职务侵占团伙逐渐浮出水面。同时,一个以徐某栋为首的非法销售保险团伙也进入警方视野,两个犯罪团伙内外勾结、相互交织。静安警方抽丝剥茧、层层上溯,逐步查明了两个团伙的犯罪事实。

2021年5月25日,在当地警方的支持协助下,专案组在上海、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同步开展集中收网行动,将本案67名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当场查获各类保险合同文书300余份,保险公司内部冻结涉案的佣金、奖励津贴3000余万元。

专案组侦查发现,2018年以来,有着10余年保险从业经历的徐某栋大量招募保险公司离职人员,组成非法销售保单团伙,在全国多地设立“网点”,实施层级化管理,分工明确。

该团伙勾结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在职人员李某、刘某英等,获得新入职保险代理人信息和保险投保人信息。随后,团伙销售人员冒充保险公司在职业务员,以电话、上门等方式,利用“产品升级”“原保单全额退保”等话术,游说、诱骗投保人退保后重新购买新保单,或在投保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代其办理“保单贷”用于支付新保单,并将新保单以挂单的形式挂靠在保险公司新入职人员名下,利用保险公司对新入职人员的新人津贴、业绩奖励等额外补贴制度,骗取保险公司发放的激励奖金。

李某、刘某英等人作为公司销售团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了保险公司在新人入职、奖励发放、投保人信息管控、投保人身份审核、保单投诉等方面的管理漏洞,之后大量招募新人加入销售团队,其中不少人根本没有保险从业资质或者就是挂名吃空饷,团队人数一度达到300余人。为了规避内部监察,两人向徐某栋提供的都是外省市的投保人信息,供徐某栋团伙进行异地展业。

目前,李某、刘某英、徐某栋等2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职务侵占罪已被依法批准逮捕,44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警方初步查明,该团伙侵占企业佣金、奖励津贴6000余万元。

在本案侦办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良好营商环境,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还及时向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涉案企业通报案情,指导企业从源头堵塞管理漏洞,消除企业内部隐患,形成打击、管理的“全链条”闭环模式。

据介绍,此案暴露了保险行业的诸多漏洞,其一是投保人信息管理制度需要健全,要明确信息使用权限,加强审核把关,防止投保人个人信息外泄,确保客户信息安全;其二是从业人员法治教育尚需加强,尤其是日常监督管理和法治警示教育不可懈怠;其三是业绩真实性审核要严格把关,对投保、退保、转投保等重点环节加强审查复核,明确保险代理人和各层管理人员责任,确保业绩真实性;其四是信息共享和联动打击要及时建立,尤其是“黑名单”制度及案件信息互通机制要实现全行业共享。(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余东明 见习记者张海燕)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