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津冀未来五年用地规划面世,引发众多热议与误解。实际上,不新增建设用地不等于住宅用地断供。此外,在这份规划中也明确将环京作为大北京未来的主要发展区。
不新增建设用地不等于断供住宅用地
先来看下规划的情况:
4日,国土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该规划明确道:“未来5年,原则上不再安排京津冀地区优化区的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
当天壹书生也发文解读了此事,但现在发现,不少人对此事有两大误解:
1
建设用地不等于住宅用地
该规划面世后,不少人感慨,京津冀三地未来五年不再增加住宅用地了。壹书生对此观点(环京置业首席社群:公众号“壹房产”微信ID:yifangchan-010)真是无语至极。
首先得分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新增建设用地?
新增建设用地,是指在符合规划期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转化为国有建设土地。由于这个转化一般需要1~3年的整理收储过程,目前仍有用地指标在转化为可出让土地的过程中。
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国家规划需要,将非国有土地转化国有用地。因此不新增建设用地的区域,因为政府手上还有相关住宅用地指标,因此中短期仍有存量住宅用地指标用以向市场出让,以建设住宅。
2
用地规划因地制宜,有增有控
此外,在这份京津冀五年用地规划中,对于建设用地问题,也有放有控。
具体来说,该规划将京津冀三地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划定了减量优化区、存量挖潜区、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四个区位。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京津冀三地将要求各区域按照以下原则供应土地:
一、减量优化区: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
二、存量挖潜区:不宜再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建设,区域建设用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
三、增量控制区: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控制区域新增建设用地。
四、适度发展区: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应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集聚,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也就是说,减量优化区以“减”为主,“存量挖潜区”以“存量消化”为主,“增量控制区”以“控”为主,而“适度发展区”则“以控基础上的发展”为主。
至此,壹粉们应该明白,“不新增建设用地”并不等同于断供住宅用地。
借势香河,先享智慧城市
在北三县与通州一体化发展的大前景下,伴随北京人口外溢以及高新产业集群效应,香河产业升级、人才引进、城市革新等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带动以及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将激发深层活力的综合体物业将形成城市价值高地!依托智慧产业发力的新型城市综合体,将为香河注入城市新的动能。
大运河智慧中心位于香河家具城产业带和机器人产业带交汇处,紧邻香河国际家具城,距机器人产业小镇约3公里,距中粮可口可乐生产基地约4公里,距中国京津冀汽车零部件物流交易中心约4公里。项目规划为总建面约44万方商务综合体,将打造成集办公、商业、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智慧型城市综合体,成为智慧城市进程多元需求的载体。依托北京东部的区位优势、立体式交通、集群式的产业、丰富的生活配套、丰沛的生态资源,围绕44 万㎡商业综合体,以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为底版,构筑都市居住、购物、休闲、创业服务为一体的都市综合体。
公园社区,生活鸟语花香
大运河智慧中心景观设计以“一轴、三中心、多组团”贯穿整个园区,形成集交往、观赏、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赋予园区“智慧”的灵魂,大运河智慧中心以“智慧”为心,八大智慧配置,包括密切关注业主人身与财产安全的电梯五方通话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周界报警系统等安保系统,还有户外便捷USB、WIFI社区覆盖等便捷生活系统,以及背景音乐系统、中空LOW-E玻璃等健康悦心设施,涵盖生活点滴细节,让智慧之光点亮生活。
多元产品,满足人居所愿
大运河智慧中心位于香河地段,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各方面、建设非常完善,其产品类型为公寓类住宅,而且户型齐全,一居到三居应有尽有,面积大小为33~55,67~88平方米。以初心致敬匠心,以匠心成就品质,以品质兑现诺言,在无数期盼已久的目光中,以至臻品质,将那把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交到业主手中,让家的美好如约而至。
大运河·孔雀城作为京东名盘,香河国际家俱城带来千万人流,毗临机器人小镇,一站环球影城,同享奥特莱斯发展红利,北京“新二环”更加名副其实。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