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刻4字被罚12万元,这个教训够深刻!

发布时间:2022-03-30 09:40:59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3月25日,贵州省江口县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公益诉讼案,引发广泛关注。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21年7月,男子陈某在登梵净山红云金顶排队通行过程中,使用登山手杖在“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上刻画“丽水陈国”字样。“摩崖石壁”不仅属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人文景观,同时也位列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某刻字的行为不仅危害了梵净山自然遗产安全,也破坏了梵净山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损害了社会公共权益,最终陈某被江口县人民检察院民事公益诉讼立案审查。

3月25日庭审当日,法院宣判陈某于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支付文物修复费人民币60952.08元、修复方案设计费38000元、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金25000元等共计123952.08元,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因为4个字,付出了12万余元的代价,这次教训可谓相当深刻。笔者注意到,近年来类似陈某的这种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名胜古迹的违法行为频频被曝光,却仍屡禁不止。大多数情况下,违法者仅受到舆论的指责,少数被公安部门处罚的,也只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以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至10日的拘留并处200元至500元的罚款。这样的处罚力度显然较轻,不足以震慑在文物古迹上留名的行为。而此次审理裁判,坚持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将文物修复、生态损害惩罚性赔偿以及相关费用全面纳入处罚结果,对全社会起到警示作用,有利于树立珍爱环境、文明有序的旅游新风气。

但再好的修复技术,也无法弥补刻字等旅游不文明行为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的永久伤害。在对违法者进行处罚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预防,从根本上杜绝旅游中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监管力度,丰富监管手段。陈某排队通行过程中在石壁上刻了4个字,不是两三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却无人出面制止。笔者曾在部分旅游景点发现,个别游客甚至在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刻字,近在咫尺的景区工作人员却并未严厉制止。正是因为游客和景区管理者保护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意识淡薄,才给了少数人实施破坏行为的空间。因此,需要利用好景区内的宣传资料、展板、音响等,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醒游客遵纪守法。同时,在关键区域加装摄像头等监控设施,一旦发现游客出现不文明现象,及时发现并制止。此外,还可以通过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加密巡查频次,提升监管效能,及时阻止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

看到壮美山河想要抒发情感,是情之所至,可以理解。但决不能采取破坏文物和生态环境的方式。其实,景区也可以想一些手段帮助游客实现“留下些什么”的愿望。比如,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就在十四号敌楼的铺房里设立了专门的涂鸦区,供游客自由涂写留名。这样疏堵结合,可谓一举两得。

要想全面约束旅游不文明现象,加强地方立法也非常重要。不少地方对旅游不文明现象的处罚,主要是依据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相关要求主要是针对文物、名胜古迹的,对一般景区发生的不文明现象针对性不够。因此,各地可根据辖区内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如北京市20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采挖景区植物,攀折花木,损坏草坪、树木等不文明行为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地方性立法有利于从细微处着手,培养文明旅游的社会风气。

此外,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构建景区“黑名单”共享机制。把发生过不文明行为的游客纳入“黑名单”,取消其本可以享受的旅游优惠政策,如不能购买景点优惠门票、不能享受免费的讲解服务等,促使游客审视、约束自身行为,避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