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究竟什么是未来?乡村的未来又究竟是何等模样?
对大多数人而言,未来永远是动态的时间概念。看不见,抓不住。
也正是基于此,当“未来乡村”从衢州走来,在浙江全省推开之时,许多人一时不知所措: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进入未来?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发祥地,为何要再推出“未来乡村”?“未来乡村”与“美丽乡村”相比,又到底有何不同?
带着种种疑问,当浙江发布首批100个“未来乡村”试点名单时,记者试图第一时间撩开其神奇的面纱。
组团式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资源配置更科学
今年2月,浙江公布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记者仔细盘点,发现100个试点村中居然有25个并非村庄建制,而是以片区或组团的方式位列其中。这在过去几十年所有的项目中几乎从未出现。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处处长邵晨曲解释道,这并非硬性申报条件,而完全取决于乡村自身发展的需要。眼下在浙江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已蔚然成风。
“乡村都有行政区划,但单个乡村的资源毕竟有限,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都难成气候。现在打通了,就能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进一步对接多元化市场需求。”邵晨曲说,为了培育这一市场动因,浙江在规划、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引导。在“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中,浙江就明确,对这种组团式、片区化经营予以鼓励。
类似的实践,已在湖州得到普遍推广。2020年,该市提出“组团式未来乡村”概念,决定每年建设10个左右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针对每个片区,市、县、乡三级组建专班,以确保推进力量、政策措施、项目资金和实施主体的集成,市财政以奖代补,最高给予1500万元奖励,再加上区县配套,项目资金确实十分诱人。与过去重基础设施不同,此轮主要用于产业配套。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经坦言,乡村产业要兴旺,需基于一定区域和体量,才能具备多元化的功能布局,这种集成并非简单物理组合,而是通过一体化规划、项目化运作、集成化示范、片区化共享,实现“化学反应”,既可避免重复建设,更在于打破行政“篱笆”,真正按照产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的资源优化配置。
两年来,湖州的“组团式未来乡村”渐入佳境,首批10个样板片区共实施了114个项目,3.2亿元的财政资金撬动了16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根据计划,到2025年,湖州将建设60个片区,覆盖约300个行政村。
湖州作为“两山”理念和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希望用组团式得以继续引航;而地处浙西山区的衢州,则在全省率先探路“未来乡村”,试图“弯道超车”,近几年势头顿起。2019年,衢州从下辖的6个县(市、区)分别遴选出一个重点村,进行先行先试。这次,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名单中,衢州有8个入围,其中有4个就是从最初试点村升级而成的片区。
以龙游县溪口镇的溪口片区为例,这里已初步形成区域性创业资源集聚中心。一个黄泥山创客平台,一个老街文旅平台,让不同特长和个性的人才碰撞出火花。以乡创为核心,该片区还整合了溪口镇与周边3个乡的各类资源,产业跨界互动比比皆是,一条山区共富路日渐清晰。接下来,龙游所在的衢州还将推出“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从整体规划、功能配套、场景落地、业态人气、改革政策、村强民富等方面进行连片考评。
记者看到,浙江每个地市,几乎都有此类设计,像余杭区从今年开始,每个乡镇创建一条“未来乡村示范带”,每条示范带由3个村组成,一些乡镇如径山镇还成立党建联盟,以更高效推进资源配置。随着实践的深入,大家逐步发现,要真正实现人合、心合与力合,光有组团的形式还不够,必须得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强村公司的组建便是其中一法。余杭区余杭街道沈家店有38亩村级留用地,尽管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资金不足以及开发模式限制,长期闲置。但苕溪北面8个村由于土地整理,积累了一定资金,又由于滞洪区调整等原因,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新的路径。9个村合作成立公司后,进行合作开发,建成运营后,沈家店及其他8个村每年可分别获得1000万元、30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品牌化经营
——运营前置,找到个性发展之路
听完空间规划、品牌设计、运营策划3个方面的各自汇报,大家都觉得豁然开朗、信心满满。作为专业人士,三方在各自的领域内都享有盛誉,但像这次,将3个方案在项目开建之前就进行如此深度的沟通交流,确实尚属首次。
三方聚焦的是余杭径山镇前溪片区“未来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
前溪村是余杭唯一一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但与镇里另外两个组团相比,前溪不仅政府建设资金投入少,而且在产业发展上面临同质化竞争的挑战。要做好水稻这篇文章,隔壁乡镇早已捷足先登,占尽天时。如何在这重重制约下,让前溪脱颖而出?
按照传统路径,一般先规划、后建设,再创建品牌,投入运营。然而,乡村规划建设和品牌运营往往“两张皮”:没有品牌定位的投资建设,难免偏离市场需求;到了运营阶段,想要补救但为时已晚。
前溪所尝试的“三位一体”设计,便是希望挑战这一难题:建设前期,就让品牌规划和运营充分介入,根据品牌定位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布局产业、设置项目,让规划建设与品牌运营实现无缝连接。
通过多次坦诚沟通,3个团队越走越近,一条高度协同的示范带即将掀起盖头。
目前,“品牌化经营”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推进“未来乡村”建设的“标配”。余杭招聘职业经理人,临安引入乡村运营师,绍兴招募运营团队……一个个地方都向“品牌化经营”发起总攻。
“如果说建设是政府主导,是规范化标准化的,是一种民生,那么,经营就是发挥村集体积极性,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是乡村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有专家学者指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也是自然衔接的两个阶段。
但正如常言道: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浙江农业产业历来“多小散”,农房农地都是农民的,村集体资产本就屈指可数,因此,品牌化经营常常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困境。不仅村集体一筹莫展,运营商也不得其门而入。通常的手段无外乎运营一个线下服务中心,推出一些日常自媒体传播,举办一些农事节庆活动。这样的经营,要在“村村文旅”背景下实行引流,而且有所盈利,其难度何异于登天?乡村是个开放的大公园,既收不了门票,也招不到业态入驻,平时的运营经费,也就只能指望政府补助。
品牌化经营首先需要产业主题化。一些乡村其实有主导产业,但大家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有心却也无力,这就需要通过品牌化思路明确产业方向;一些乡村虽无主导产业,但有非遗文化、历史名人、民间故事,这就需要形成个性化差异后,再通过传播激活沉睡的资源。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开始介入这一领域。
如何向市场要盈利?浙江乡村建设促进会开始筹备“乡村运营专委会”,希望联众、优宿、廿九间等各路英雄在这一平台上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尽快形成可复制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也及时配合,将“乡村品牌化运营”列入高研班计划,准备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向“未来乡村”输出经营人才。
据了解,一场以“品牌化经营”为主题的峰会,也在积极筹备中。如何盈利、如何组建运营主体、如何进行品牌化包装传播等等,届时,乡村经营中遇到的诸多难题,都将在峰会上得以面对面碰撞。
数字化支撑
——赋能产业,链接乡村与消费者
在许多人看来,高科技和数字化总是跟未来紧紧相连。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人本化、生态化基础上,浙江将“数字化”定位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三大导向之一。九大场景建设规范中,数字技术的支撑可谓无处不在。
今年“五一”期间,记者驱车前往杭州市富阳区里山镇安顶村,这个平均海拔650米的小山村,仅仅是区级的“未来乡村”,但其数字化水平已经让人不可思议。
因为地处高山,安顶村每年有将近3万游客上山,但平均停留时间不到3小时,最多拍个照、吃个饭便下山,几百亩茶叶也卖不起好价格。
“安顶村的发展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这次我们抓住露营热,主攻年轻人市场。”村党委书记夏明达介绍,作为富阳首批15个美丽乡村标杆点之一,安顶村此轮提升改造投入仅30%用于环境提升,其余50%投入产业培育及配套,20%用于数字化建设。
围绕“云雾茶镇”品牌,安顶村将最佳观景位设为营地,并取名“揽江台”“冠云台”“枕雪台”。为了吸引年轻人,村里还斥资100多万元,打造“天空之境”网红打卡点。结果到4月底,标杆点还未及完全验收,就吸引到一家专业的露营团队。双方一拍即合,“五一”便开始试运营。而迅速“拎包入住”的背后,数字化建设可谓功不可没。
从山下进村,二维码沿路可见,这是“茶香安顶”小程序。打开后,当前游客量、停车场余位赫然可见,还有景区导览和线路推荐。最妙之处在于“打卡”功能,既能看到别人足迹,也能留下自己美图,每个打卡点设有智能杆,签到后可自动生成小视频,作为基础素材供朋友圈分享。
数字改变了旅游方式、传播方式,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感,也改变了安顶村茶叶的种植和销售模式。“露营自然少不了品茶。过去,我们走大市场,包装只能随大流。现在开始走年轻化路线,改为精致时尚的小罐茶,小程序里便能购买,一扫包装二维码,生产加工过程全知晓,身价自然翻一番。”夏明达感觉,这回的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了。
但如果觉得数字化在浙江“未来乡村”中的应用仅此而已,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服务机构下沉到农业农村,为各地开发应用程序。农民用手机种地;老百姓参与公共事务得到信用积分;经营中用数字化提升消费体验,这在浙江乡村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有关数字赋能,这样的应用实际上只是“小儿科”。
“数据是发展未来乡村产业经济的核心资源和第一要素。‘未来乡村’数字化的目的是获取数据,进而实现数据运营,真正将物理乡村形而上为‘未来乡村’。”在5月13日举办的“未来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浙江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副院长袁康培发表观点认为。
事实上,这一观点正在被实践层面所热烈呼应。由浙江大学等机构共同开发的“未来乡村品牌成长指数”,就是试图通过各种即时数据的获取,自动生成指数后,进而反向指导“未来乡村”品牌的健康成长。你的品牌为何成长比别人慢,短板在哪里、怎么弥补?到时都可得到专业解答。
此外,浙江正打造“未来乡村在线”数字化场景。其集应用、管理、服务于一体,今后将实现网上议事、邻里互助、好物共享等功能。同时,浙江还启动编制《未来乡村数字化建设指引》,推进该数字化场景与各个地方特色应用间的纵横贯通。
未来已来。
通过组团式发展、品牌化经营、数字化赋能,记者看到,浙江的乡村正在颠覆传统形象,以更人文、更“江南”,也更具科技感的面貌向我们走来。
“当然,如何创新建设模式与路径,如何用新方法破解问题和挑战,如何通过‘未来乡村’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农民各方积极性,协同推进建设进程,我们永远在守正创新的路上。”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宗明感言。
是的,浙江正以他们的想象、热情、坚韧,在乡村建设中@着未来,@着美好!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