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中国品牌建设室内空气净化品牌集群、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广州空净展在广州琶洲国际采购中心盛大举行, 2022年度空净科技创新产品品牌评价“南山奖”正式颁奖。其中,海信空调凭借空气净化科技创新产品标准和行业认可度、用户口碑度等相关要素,从钟南山院士手中接过“第七届南山奖”荣誉。
以呼吸健康理念
共襄广州空净盛会
作为全国唯一以室内环境健康为主题的博览会,2023广州国际环境空气净化产业博览会暨高峰论坛在广州隆重举行,空气净化领域专家学者和品牌厂商齐聚一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等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同行业代表、中国空净领域的专家学者、160多家车企代表以及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会员企业代表600余人汇聚一堂,共同聚焦消费者呼吸健康,打造“关注车内环境,倡导健康出行”、“关注厨房油烟,营造健康呼吸的家居环境”等系列主题活动。
“人类大约有90%以上的时间处于室内环境,室内空气质量影响人的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是影响健康的首要环境问题之一”。在会议上,钟南山院士再次重申室内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危害,“2022年资料显示,24亿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室内污染的影响,320万人死于跟室内污染有关系的一些疾病,所以这些方面值得非常重视。”
去年,钟南山院士发起“10月10日全民新风呼吸日”倡议,指出保证呼吸健康的第一步则在于降低室内的污染物浓度,即提高室内空气的洁净度。而使用带有新风功能的健康空调,将浑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可有效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
“呼吸是生命之本,不管是老人、小孩还是中青年,所处的空气质量都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呼吸健康和空气新鲜”。 第二届广州空净展的开幕式上,海信空调副总工程师李本卫作为致辞嘉宾,向行业宣布海信新风空调对守卫呼吸健康的执着。
“现在,我们做到了!”在一对一交流环节,李本卫向钟南山院士汇报了海信空调在新风效率方面的突破,以及新风洁净率的技术创新,其健康理念和新风技术创新得到了钟院士的认可。李本卫还表示,感谢钟院士对呼吸健康公益事业的倡导,呼吸健康是一个悠长的课题,打好室内空气生态战刻不容缓,未来将会不遗余力为呼吸健康公益事业奉献海信力量。
据悉,后期海信空调计划与粤卫协共同开启“室内环境健康”研究课题,致力于守卫室内呼吸健康、守护空气生态,迎来新一轮新风升级。
聚焦用户呼吸健康
践行新风领导品牌担当
空气净化不仅聚焦净化技术,更聚焦用户呼吸健康。新风空调同样不止于净化,更在于为用户家中的封闭室内送入焕新空气。
海信空调联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同开发研究的Hi—cat纳米触媒抗病毒技术,不仅在2022荣获了中国家电颁发的年度“技术创新奖”殊荣,更在此次空净展中获得钟南山院士的认可。在广州空净展中,海信空调携璀璨系列产品亮相,其中就包括2023全新推出的璀璨C3系列。
早在2008年,海信空调就推出了国内首台新风空调——尊享,开启“新风空调”的全新时代。伴随消费升级和疫情挑战等因素,消费者们愈发重视生活品质和呼吸健康,新风空调日渐成为消费主流,空调行业刮起一阵新风。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许多乱象,多个品牌出现新风量虚标和净化能力低下等问题,让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为用户提供标准化、更健康的新风成为时代新命题。
作为新风空调领导品牌,海信空调勇担时代责任,于2020年牵头制定了新风空调团体标准。更在随后的2022年,携手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正式发布了新风增氧健康空调评价技术规范。为行业确立了规范和标准,也为消费者明确了“何为好新风”的问题。
从创新净化技术到新风增氧创新,从首台新风空调到倡领行业标准。海信空调凭借在空气净化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行业、用户双重口碑。
倡领新风未来
为用户缔造好空调
继微正双压和不扩孔大新风之后,海信空调再度创新,带来第三代前置混合新风技术,再度刷新用户对于新风的认识,缔造柜机、挂机出最大新风量分别达到220 m³/h及60m³/h的澎湃新风能力。同时依托Hi-cat纳米触媒抗菌和Hi-nano离子净化技术,展现海信空调的健康理念和强大创新能力。
当“一切为了用户”的理念与海信“技术立企”的基因结合,海信空调形成正向反馈的良性进化,持续为解决用户呼吸痛点而攻坚克难、迭代升级,缔造出消费者喜爱的好空调。
在保证空气洁净的共识之下,新风空调品类的销售数据持续上扬,成为健康家庭的“刚需”。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第1周-12周期间,在新风行业市场上,海信新风空调占有率超过40.6%,以领航之姿提供健康新选择。
海信家电研发中心预研技术部副总经理张旭表示,“海信始终认为,用户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师,而我们仅仅是将这种设计需求变成现实、带入生活”,并表示会与空净同仁共商行业发展机遇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与万千消费者一道共赴健康呼吸的美好未来。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