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环科院郭昌胜在生态环境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发言:根植于心 笃之于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2-07-05 09:08:30   来源:中国环境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环科院郭昌胜在生态环境部“七一”表彰大会上的发言:根植于心 笃之于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感谢组织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能够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作为党员代表,向大家汇报工作!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根植于心、笃之于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心系“国之大者”,攻克环境健康风险管控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总书记的要求,为我们环境科研指明了方向。

面对重点流域存在的水环境风险物质底数不清、监测技术规范不健全和排放标准不完善等问题,我坚定投身于污染物健康风险研究,立志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贡献力量。

近年来,我主持了重点行业水环境风险管理技术研究课题,需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企业生产车间、污水处理厂采样实验,闷热潮湿、带水拖泥、异味扑鼻常有,但为了获得第一手关键数据,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对污染源头和产排污关键环节寻根究底。犹记得,太湖和鄱阳湖大小近百条的河流湖荡都留下了我和团队的足迹,经过一次次的采样检测、现场分析、反复验证实验数据精准性,才从数十万条冗杂的数据中评估和筛查出长江流域的潜在风险污染物,发现长江流域中超过50%的污染物种类未列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据此,我们研究制订重点行业有毒有害污染物筛选技术方法,编制长江流域重点行业有毒有害污染物清单,有力支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和“水十条”的落地实施。

二、提升政治站位,做好对部支撑工作

入党20年来,我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努力用所学知识服务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砥砺前行。

作为生态环保科技工作国家队中的一员,依托承担的部业务工作专项等课题,发现黄河流域各省区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报送多份污染物治理对策建议并获部领导批示,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决策支撑。同时,主持编制激素类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和地表水污染物人群暴露评估标准2项,获得新污染物检测、去除及健康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5项,为水环境中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三、加强团队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环科院党委领导支持下,2019年环境健康中心正式成立,我负责组建“新兴化学物质污染控制和健康风险”团队,先后迎来了两位北大博士新同事。初入职场,他们对如何将自身所学运用到给环境问题“把好脉、开好方、治好病”,时常感到困惑、迷茫。作为团队带头人,我时常和他们促膝长谈,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迅速融入团队和生态环保大家庭中,不断推进环科院新污染物风险防控学科发展。

近年来,团队先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115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篇,获得环科院2020年度“十大优势学科团队”和2021年度“十佳创新团队”称号。我本人获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金奖”。

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对生态环保事业的初心。今后,我将再接再厉,坚定信念,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争做生态环保铁军排头兵,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李琳玉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