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财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会议上,财政部再次强调,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财政工作指导方针,要长期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国之重器。唐代杨炎就认为“财赋者,邦国大本,而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重轻系焉”。苏辙认为,“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破由奢”更是说明了勤俭节约和“节用裕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也曾经谈到“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
近年来,在“节用裕民”“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的要求下,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节用”方面压减了一般性支出,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收回各类结余、沉淀资金;继续压减“三公”经费,严格控制会议费差旅费、干部培训、论坛展会等支出;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系列举措的实行,有效减少了部分财政支出。2020年,中央财政本级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实际执行中下降了3.5%,地方政府和部门的“三公”经费也有较大幅度下降。2023年,国务院预算报告再次强调,要把牢预算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67.99亿元,比去年下降0.7%。
通过压减部分财政支出,有效保障了财政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支出,尤其是三年抗疫取得了重大胜利,基本实现了“六保”和“六稳”目标。2022年,经济企稳回升,全国GDP增速达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到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2%,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十三五”期间,全国社保基金储备规模从1.8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转移支付资金比五年前增长66.8%;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4500多公里增加到近1万公里,排水管道从63万公里增加到89万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8%提高到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
尽管近年来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取得了一定成效,赤字率连续下降,从2020年的3.7%、2021年的3.1%下降到了2022年的2.8%,但赤字规模仍然较大。2018年到2022年期间,中国财政赤字额分别为-37544.29亿元、-48468.29亿元、-62765.15亿元、-43118.36亿元、-56906亿元;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300亿元(不含调入资金和结转结余),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财政赤字规模为57830亿元。当前和未来,中国财政依然面临巨大压力,收支矛盾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十分突出。
从目前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执行不够严,覆盖范围不够广等问题。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着手推进党政机关过好“紧日子”。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预算部门领导以及相关预算人员要深刻认识和领会过“紧日子”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让过“紧日子”的理念入脑入心,并将其贯穿到财政预算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其次,根据《预算法》第十二条中关于中国政府预算原则要“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规定,结合部门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相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调整的工作规程,把过“紧日子”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第三,当前一方面要防范“三公”经费支出反弹,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很多部门和单位“三公”经费已经大幅下降,而其他不合理的支出有着逐渐抬头的趋势,要扩大支出项目控制范围,支出控制的重点要从“三公”经费的监管,进一步扩大到更多项目和更大的支出范围。
第四,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入库,提高项目库质量,严厉打击突击包装项目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尽量避免资金等项目现象的发生。
第五,强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加强绩效预算编制和执行,坚持“谁设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绩效预算管理原则,把绩效理念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的各个环节,实现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绩效预算管理。
第六,加强人大和审计部门对各项预算支出和预算政策的审查审计监督,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充分使用。
第七,优化各项预算支出标准,完善各项中央对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八,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权、财力、事权以及支出责任的划分,尽力做到财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改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形成一套有助于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
第九,提高各级财政预算支出公开细化程度,增强预算透明度。
第十,强化预算支出责任追究,将《预算法》中有关预算工作失职失责行为的责任追究落到实处。
总之,坚持财政过“紧日子”,是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复杂局势,化解经济危机和财政金融风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凝聚民心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客观要求。以财政“紧日子”换取人民的“好日子”具有长期的重大现实意义。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