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旅游,期盼文明环保成为一种习惯

发布时间:2021-01-12 14:00:27
阅读量: 39329

  2020年国庆,天安门前盛大阅兵,无数人为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电影院里,《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场场爆满,每每看完都会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当然,国庆期间,旅游必不可少,据统计,前三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约4460余万人次,另据携程发布的报告预测,今年国庆旅游人次有望达到8亿。

  

  提到旅游,除了人山人海,最被人诟病的当属文明与环保,说到这,不妨从1985年任理德先生的《从两首打油诗谈旅游文明》说起。

  

  其一:”岳阳楼上一楼诗,尽是胡题与乱题。我也上前题几句,他年泥壁一齐泥。”据说这是诗人吴云台在清末游岳阳楼时题的,因为那时岳阳楼的四壁经常被游人胡乱题诗,着实大煞风景,只得一年一粉刷。经吴云台题诗后,知趣的游客们便不敢在墙壁上“造次”了。

  

  其二:“潼南有个李继棠,此人身高丈二长。若凡此人无丈二,为何放屁在高墙。”据说这是民国时期,一位游客在四川潼南一座庙宇白墙上看到“潼南李继棠”的几句歪诗后,难以容忍,便在李某之“诗”下所题的,李某得知后,便再也不敢肆意涂鸦了。

  

  旅游是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从孔子游学到乾隆南巡,从玄奘西行到郑和下西洋,从徐霞客遍游天下到如今的旅游达人们周游世界,旅行已然扮演起了求学、外交、考察、巡视等多重角色。

  

  这些年,条件越来越好了,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饱览山川大河的壮美、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之余,文明和环保却没能跟上我们急匆匆的脚步。从颐和园“外墙小便”、踩着“哈达”照相、景区袒胸赤膊、乱丢乱弃到世界各地的“到此一游”、喧哗争抢等事件,让旅游成为了不少地方的“不可承受之痛”。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壮大,传统旅游模式和现代旅游模式冲突越发明显,在自我意识方面,前者表现为盲目从众,后者则更趋于独立自主;在行为特征方面,前者表现为“游完就走,扫荡式购物”,后者则更在乎“观看享受,但不损坏”;在目的动机方面,前者追求象征性,如“到此一游”,后者则更在乎寻找体验,如趣味性;在价值追求方面,前者追求“占有欲”,后者则更在乎“存在感”;在自我感觉方面,前者追求消费优越感,后者则更在乎沟通理解力。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仍有不少游客仍处在传统旅游模式阶段,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旅游业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使得一些不文明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另一方面源自于基础教育的系统缺失,学校往往只重视书本教育,放松了对公民文明意识和人格养成的教育,加之旅游中的低束缚、低监管,导致了部分游客的个人行为陋习被充分暴露。

  

  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游客出游的目的多以休闲放松为主,如何在不冲击旅游本质的前提下,给予游客必要的行为道德约束,考验着相关各方的智慧。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协同相关部委针对游客不文明、不环保行为,出台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等多项规定,2013年10月1日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文明旅游、环保旅游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文明旅游、环保旅游还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文明小事、环保意识抓起。在舆论方面,无论是官方媒体亦或自媒体,对于已发生的个别不文明突发事件,应以负责任的心态冷静处理,少些围观和起哄。积极营造客观公正的舆论氛围,让社会舆论理性传播。

  

  作为游客中的一员,我们亦应让文明、环保成一种习惯,如在出行前,既要了解当地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等,亦要自觉呵护一草一木,爱护历史文化古迹,按要求拍照留念,控制说话音量,尊老爱幼,谦让有序,爱护环境,低碳出行,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等,用自觉文明享受行程,以自觉环保赢得尊重。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责任编辑:admin)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