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1-01-12 13:48:45
阅读量: 39328

  9月7日—10日,“美丽公约擦亮天路守护第三极引领者行动”在西藏举行。活动由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等机构联合主办,中国首位靠双义肢登顶珠峰的残疾人登山家夏伯渝、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阚丽君、央视主播纳森等体育和文化名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环保志愿者参加活动。

  

  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美丽公约公益大使、残疾人登山家夏伯渝。 

  

  “美丽公约”是“美丽行者公约”的简称,是由旅行者发起的文明旅游保护环境公益主题行动,倡议以自发的力量,宣扬文明、环保、健康、快乐的旅行理念,守护绿水青山。该项目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美丽公约文明旅游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运作。

  

  和夏伯渝同行的是100多位志愿者。在西藏旅发厅的号召下,他们和夏伯渝一样,从全国各地赶往西藏参加“美丽公约擦亮天路”公益活动,徒步捡垃圾、开研讨会、鼓励当地志愿者,共同想办法解决西藏旅游垃圾问题。

  

  为什么要去西藏?青藏高原是南极和北极以外的“第三极”,但庞大的游客数量让这里的环境保护变得棘手。

  

  “当地居民苦旅游垃圾久矣。”一名美丽公约志愿者这样感慨。以林芝市鲁朗镇东巴才村为例,这个村子规定,村民按照排班轮流清理旅游垃圾,无故退出者罚款300元。如果拒绝缴罚款,年底旅游门票分红将适当减少。

  

  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鲁朗村民清理的旅游垃圾。

  

  东巴才村这条特别的村规是西藏“旅游垃圾危机”的一个缩影。今年夏天,川藏公路318国道自驾游在疫情后逐渐升温,游客也日益增多。同样多起来的,还有游客随手乱扔的垃圾。

  

  据统计,仅2019年,西藏自治区就接待了约4000万游客。也是这一年,当地产生的垃圾达到13.4万吨,其中可回收垃圾占比超过2/3。如果按一个空矿泉水瓶子重18g计算,2019年西藏就产生了20.8亿个塑料瓶垃圾。有不少垃圾还会进入雅鲁藏布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本就脆弱,这些垃圾无疑是它“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作为这次行动的领队,夏伯渝的身后是由百名商界人士、文化名人组成的“引领者”队伍。在西藏旅发厅的牵头下,这场持续4天的引领者行动形成了一股“环保风暴”,以捡垃圾、研讨会、公益徒步等形式展开活动。

  

  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美丽公约志愿者在雅鲁藏布江米林大峡谷清理垃圾。

  

  “我戴着义肢,弯腰有些不方便,不然我能更快。”9月7日,在米林大峡谷中,夏伯渝身穿蓝色志愿服,和100多位志愿者一起溯河而上,捡拾沿途的旅游垃圾。半天时间里,“蓝马甲”们共清理出塑料瓶等旅游垃圾400余袋。

  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美丽公约创始人史宁介绍,从2015年开始,美丽公约发起了一项接力清理进藏公路沿线垃圾的公益行动——“擦亮天路”。参与者对藏区的垃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完成了“宣传动员—捡拾清理—分类集中—转运回收—粉碎包装—运回内地—加工原材料—监管公示”8个环节的闭环,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成本平均到每个饮料瓶上是0.5元。

  

  于是,史宁带队发起了“守护第三极——0.5元计划”: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通过公众网络募捐平台为美丽公约捐赠0.5元,就可以帮助一个饮料瓶从西藏的雪山、湖泊、河流、牧场等地捡拾回收,循环使用。

  

  此外,美丽公约还成立了西藏志愿者服务队,自发承担起旅游垃圾分类回收的任务。目前志愿者服务队已有50支,近5000名志愿者,2019年回收饮料瓶20多万个,几乎每天都有清理行动在开展。

  

  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环保组织美丽公约开展引领者行动,探讨西藏旅游垃圾解决方案

  清理完垃圾后,美丽公约志愿者在雅鲁藏布江边合影。

  

  米林大峡谷清理行动结束后,在西藏自治区旅发厅、林芝市鲁朗景区管委会、西藏青年国际旅行社等单位的支持下,组织方还举办了鲁朗主题研讨会、公益徒步、文明旅游宣传实践交流会等活动。9月10日在拉萨举行的交流会上,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水威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康芬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获得了美丽公约合作企业奖。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责任编辑:admin)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