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秘书处党支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讲话精神,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热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联合出品了《“北京党史”慕课》系列专题片。该系列片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权威著作对标对表,从一件文物、一个细节切入,进行悬念性设计,通过权威专家讲述,还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和情怀。
今日,为大家推送第30课 起来 天下饥寒的奴隶。
第30课 起来 天下饥寒的奴隶
《国际歌》的旋律大家耳熟能详,《国际歌》是由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谱曲,歌颂了巴黎公社中工人英勇斗争的壮举,被誉为诗歌形式的《共产党宣言》。《国际歌》在中国广为传唱,这要得益于“红色翻译家”瞿秋白。
1920年10月16日,21岁的瞿秋白应北京晨报馆和上海时事新报馆的聘请,以特派员身份由北京启程去苏俄考察。途经哈尔滨时,正赶上当地举办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盛会,在那,瞿秋白第一次听到了《国际歌》。到苏联后,无论是在采访过程中,还是在工人集会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国际歌》,当时苏俄的代国歌就是《国际歌》,瞿秋白被它气势磅礴、雄伟庄严的旋律深深吸引,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国际歌》传回中国去。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回到北京,住在他的堂兄瞿纯白的家里,开始译配《国际歌》。他利用堂兄家的一架小风琴,一边弹琴,一边试唱,一边译词,译词不准确不顺口,他就再三修改。法文歌词中有一个单词意思是“国际”,有5个音节,与汉语的音节对不上。
瞿秋白反复斟酌,决定采用音译法将“国际”译成“英特纳雄纳尔”。音译后的“英特纳雄纳尔”,不仅唱词更加铿锵,而且让中国的无产者和全世界无产者能够同声相应,实现了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一番努力后,《国际歌》终于译配成功,发表在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上。
从此,《国际歌》的旋律开始在神州大地回荡。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吟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
1962年,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的译词进行了修改,其中“英特纳雄纳尔人类方重兴”被修改为“英特纳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国际歌》作为无产阶级战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英特纳雄纳尔”不懈奋斗。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