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环顾中外,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优秀文化的强劲支撑。而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灵魂,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文化的浸润与支撑。我们只有将绿色文化所包含的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渗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绿色文化涵养绿色发展,使崇尚绿色、崇尚自然、崇尚环保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主流文化,方能更好地建设幸福美丽新四川。
今天,地球母亲已经不堪重负。人类碳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量森林砍伐使得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缩小,粗放发展带来废气、废水等工业化污染,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从地质年代上讲已经进入“人类世”。在此背景下,绿色文化倡导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相宜共存,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拯救绿色星球的最佳出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绿色文化与强调环保、注重生态、珍视生命等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以绿色行为为表征,体现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大力倡导绿色文化,让绿色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我们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绿色文化涵养绿色发展,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甚广的“天人合一”思想一向强调,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强调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来考虑。千百年来,对青山绿水的依赖和守护,以及维护生态平衡、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智慧,代代相传,早已融入包括巴蜀儿女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泽被天府之国数千年的都江堰工程,正是中华传统生态文明的典范。都江堰的建造,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沿用数千年之久的伟大的“生态工程”。这些宝贵的生态文化遗产,生动展示出古蜀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是我们发展现代绿色文化、构筑现代生态文明的宝贵财富。
以绿色文化涵养绿色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绿色文化体现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共同繁荣。以事物发展的眼光看,构建绿色文化既要传承、更须创新,绿色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没有创新,思维就难以开拓,眼界就难以开阔。我们需要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渠道和载体,在传承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教化功能,更好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利用好历史名镇、传统村落、水田湿地、蜀道遗迹以及“红军文化”等绿色文化资源,有效促进文化和经济社会融合。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绿色文化有着多样的思考和广泛的实践。以绿色文化涵养绿色发展,必须适应发展新要求、实践新需要,大胆吸收借鉴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坚持辩证取舍、为我所用,实现绿色文化的交融交汇,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以绿色文化涵养绿色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每个人都成为绿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践行者。涵养绿色文化,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是践行绿色文化的主力军,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顺应发展大势,把企业经营融入绿色文化发展之中,努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探索绿色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绿色形象和员工绿色素养。社会公众既是绿色文化的参与者,也是绿色文化的受益者。作为公民,在享受绿色文化带来的便利舒适的同时,更要以实际行动自觉将绿色文化入脑入心,化为具体行动。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日上一阶,久久为功,把绿色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才会形成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绿色文化良好氛围。
绿色文化是精神财富,更是一项伟大工程。只要我们善于从优秀传统中吸取智慧,以开放心态与时俱进,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价值取向,使绿色文化深度融入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完整性,使我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