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平安中国的核心是统筹发展和安全

发布时间:2021-01-07 23:16:56
阅读量: 30846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安全与发展之间存在的辨证关系,并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特别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建议》起草过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原则,其中包括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这意味着要深刻领会安全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发展中保障安全,在安全中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没有安全,发展无从谈起。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就没道理。人民群众既要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还要有安全感,否则获得感和幸福感将无从谈起。如果发展的成果是一组数字的话,那么安全就好比是最前面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如果是零的话,那么发展的一切都将“归零”。因此,任何不考虑安全的发展,固然可以一时风光,但是都很可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风险而把来之不易的发展果实丧失殆尽。


  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威胁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确保经济增长和巩固执政基础,向疫情扩散举手投降,甚至采取“群体免疫”的消极策略。这使复工复产被无限期推迟,疫情防控也难以有效组织,安全与发展不得不面临“双输”的尴尬境地。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采取严格封锁政策,看似一时安全,但却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中陷入孤立无援和难以为继的危险境地。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战略,既不是一味的闭关锁国,也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的国家治理之路。得益于党的全面领导,中国较早控制了疫情传播并实现了复工复产,使中国经济能够在全球逆势中强劲复苏,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也基本恢复常态化。这同党中央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紧密相关,也同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息息相关。


  高度复杂和不确定不稳定的现代社会是典型的风险社会,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安全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在某些情况下,安全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张力乃至矛盾。期望实现“零风险”或完全的安全,既是无谓和不现实的,也是有悖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的。因此,守住国家安全的底线,防范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使发展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才能使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能。


  当然,发展就必然会伴随着风险,高度重视安全不意味着不要发展,也不意味着不发生或不存在安全风险。在疫情防控方面,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避责和避险而选择一味封锁乃至“硬核”抗疫,使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在安全生产领域,也存在类似的过激政策,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就全面叫停。这样换来的安全是暂时的和不可持续的,也会反过来对发展构成威胁。


  因此,要认识到安全是贯穿于发展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平安中国推动的是“大安全”理念,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是持续丰富和不断拓展的。国家安全既包括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等传统安全,也涉及日趋严峻的各类非传统安全。安全需要久久为功,唯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的无处不在和无所不包,在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时段都充分重视安全,才能确保发展过程中的安全和安全保障下的发展。


  在发展中保障安全,至关重要的是要做好安全监管和风险预判,提高驾驭风险的执政本领和防范风险的执政能力。目前在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等领域,还存在不出事不重视,出事以后才重视的现象。但是,这种“救火员”一样的“事后补救”,却导致安全工作“按下葫芦浮起瓢”,往往导致安全生产的代价过高,反复“交学费”的问题频频出现。因此,在确保安全方面要加强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补齐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的短板,做到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避免安全风险发生时措手不及和难以补救。


  实现发展和安全的有效统筹,就是要实现兼顾安全的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安全与发展之间可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发展导致的安全风险如影随形。但是,当发展到了一定时候,特别是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治理能力提升,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就可能跨过“拐点”,实现相得益彰和交相辉映的互补关系。比如,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就刻画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这种非线性关系。类似地,机动车保有量和道路交通事故率之间也存在这种非线性关系。因此,加快推动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跨过“拐点”,使安全与发展可以携手并进,是未来“十四五”时期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15年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课题。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责任编辑:admin)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