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的成就: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然而,这还不是脱贫攻坚的全部。
扶贫不能落下健康
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作为推进“健康中国2030”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健康扶贫工程自然不能被落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体制改革专家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智慧健康研究院院长鲍勇,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委员会委员、主任医师沈雁英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做好健康扶贫至少应向着以下20条目标努力。
看得上病
1.看小病可以不出县。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点的重要一环,但目前不少基层卫生院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健康扶贫首先要保证基层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让基层百姓可以在家门口看上病,目标是到2030年,基本形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2.培养社会基层救助人员。鲍勇说,在基层贫困地区生活着相当一部分体弱多病的孤寡老人,针对这样的弱势群体,当地需要发挥好社会基层救助职能,通过加大投入,培养具有一定医疗技能的救助人员,帮助老人维持自理、自立的能力。
3.加强贫困地区儿科建设。基层地区的儿科建设大多不完善,分科不细,甚至不设儿科,孩子只能挂成人门诊。留守儿童的就诊问题近年来尤其突出。建议加强儿科建设,特别是以肺炎、腹泻、贫血、哮喘、龋齿、视力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等为重点,推广儿童疾病综合管理适宜技术。
4.开展权威、规范的线上咨询服务。在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很多人甚至会因为怕麻烦而选择不去看病,以致病情延误。沈雁英说,网上就医咨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偏远地区居民问诊难的问题,但前提是加强线上问诊的管理,最好由官方建立权威的线上咨询系统。
5.改善基层医院就医环境。干净、卫生、安全是医院环境的基本要求,但在贫困地区的一些基层医院,住院患者只能挤在狭窄阴暗的病房甚或楼道,卫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就需要对老旧基层医院及时进行改建和扩建,并保证院内设有急救绿色通道,供急救车从外部直达急救出入口。
方便看病
6.对特殊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沈雁英说,孤寡重病老人等特殊人群面临出门看病难题,建议以村或乡镇为单位,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统计,把真正有上门治疗需求的患者纳入名单,并为这部分人提供一定范围内的上门医疗服务。
7.与大医院加强远程联动。偏远地区与大城市间的医疗差距一直存在,可通过联网,加强基层医院与大医院的联动,不仅能提高救治效率,也可带动基层医生的进步。如今,这种远程医疗已在部分地区开展起来,但仍需更大范围的推广。
8.让转诊通道更顺畅。医疗救治常免不了院间的相互转诊,比如,复杂病患需要从基层卫生院逐级上转,康复期病人又应向下转入当地医疗机构。沈雁英认为,应简化手续和流程,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对评估符合要求的患者开一扇方便之门。
9.设立老年慢病管理站点。60岁以后是许多慢性病的高发期,贫困地区老人看病不便的问题更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在基层卫生院设立一些老年慢病管理站点,专门为老人拿药、随访提供方便。
10.保证急救配置。交通不便和医疗水平不足会为贫困地区的急救埋下隐患,建议增加投入,尽可能从软硬件上保证当地医疗机构具备最基本的急救能力。比如,对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加强急救知识培训,为医院配备急救车等,至少达到10万及以下人口的县(市、区)配备2辆急救车。
看得起病
11.便捷医疗报销途径。“在医疗报销方面,目前我国做得还比较好,基本可以说是全民覆盖。”鲍勇说,但一些基层地区的报销途径不够通畅,建议除了增加资金投入,扩大报销范围外,还要多普及报销知识,便捷报销途径,特别是简化异地报销程序等。
12.增加大病救助投入。沈雁英表示,我国十分重视大病救助,但基层贫困地区依然存在不少难题,治疗资金缺乏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拦路虎”之一。为提高基层百姓的大病救治率,建议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提高救助金额。
看得好病
13.加强基层医生培训。缩小区域间的医疗差距,人才是关键。除了多为基层医生提供对外进修、交流的机会外,还需适当提升基层医生待遇,尽可能把更多人才留在基层。
14.淘汰过时“老疗法”。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有些以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会因疗效差或副作用大等原因被逐步淘汰,但由于医疗水平差异,贫困地区的技术更替会严重滞后。健康扶贫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基层淘汰这些过时的老疗法,及时增加医疗新设备、新器材的投入,由此降低治疗风险。
15.普及常用药、医保降价药。药品短缺是基层医疗机构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沈雁英说,贫困地区尤其应当保证低价常用药和医保可报销药物的供给量。近几年,国家谈判成功使很多大病药物的价格大幅降低,越是基层医院,就越应配足这些能够为老百姓减轻经济负担的药物。
防得住病
16.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康复治疗不仅有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还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但贫困地区对康复治疗的忽视尤胜城市。建议动员乡村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从提醒、帮助患者做好预后随访和定期检查开始做起。
17.普及防病常识。百姓需要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知道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在贫困地区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带动当地居民增强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力争在2030年,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
18.加快心理门诊建设。健康的一半是心态。但在贫困地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有较大欠缺,建议加快基层地区的心理门诊建设,号召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临床。比如,建立心理服务工作站,针对下辖区域贫困建档户、单亲家庭等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及咨询服务等。此外,要加强精神卫生科普,尤其是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调适方法。
19.提高营养膳食意识。“我国如今几乎没有了文盲,但却有很多的‘营养盲’。”鲍勇说,这一问题在贫困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刚刚解决“吃饱”问题的他们,还鲜少考虑“怎么吃得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营养科普的“下乡”工作,在消灭儿童发育迟缓问题的同时,督促成年人将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0.保障定期体检。贫困地区百姓体检意识弱,“怕花钱”是重要原因。鲍勇建议,可将一些重要的筛查、体检项目纳入医保,比如逐步扩大农村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的覆盖面等。此外,基层医务工作者也应引导当地居民增强体检意识,并在体检后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