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拐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保障改善民生最急迫的事情上,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又一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呈现在群众眼前。
2020年1-11月底,石拐区累计投入53148万元用于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3.6%,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质量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办好教育历来是民生工作“重头戏”。
2020年秋季学期,石拐区苏蒙实验学校因教育高质量发展,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新生涌入,成为包头市及周边地区学生、家长目光的焦点。 作为民生类重点项目,苏蒙实验学校项目总投资5亿元,是石拐区近年来投资最大的教育项目,为地区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和集聚人气提供了新动能。
苏蒙实验学校只是石拐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拐区通过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系列举措,持续推动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
地区相继迁建新建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的石拐区蒙古族小学和睿德幼儿园;签约推进包头师范学院喜桂图新校区项目,作为学校主校区规划发展,首期建设工作完成后计划迁入师生6500人左右;推进富力小学、恒大麓山庄园社区幼儿园等学校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和仪器设备配置工作;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城域网互联,推进全区同频互动课堂和中小学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推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教学提质行动、跨区域合作办学……2020年,石拐区持续加强与青山区、东河区等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包头市第十五中学与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完善综合高中办学,多所学校与市三区学校结对共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师结对”“专家进校园”等方式,对骨干教师300余人次开展多轮业务培训,促进教育教学优势互补;公办学校继续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15年”免费教育,受益学生1094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幼儿保教费、普通高中学生“两免”、国家助学金、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等政策“应享尽享”。一项项教育惠民政策实施和提质行动,同步促进着所有学生同享优质教育。
人们能够看到,石拐区本土高中包头市第十五中学上本科线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小班特色教育已见成效;民营学校苏蒙实验学校拔地而起,正蓬勃发展;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纷纷涌向石拐区,愿意在这里落地生根;石拐区一中“美育特色学校”“花样跳绳”、新石拐区小学“经典诵读特色校”“书法校园”、石拐区蒙古族小学“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给了孩子们多样发展的选择……教育,在这里进入了发展黄金期。
“阅卷人”感受民生温度
石拐区不断在民生实事上“加码”,让“阅卷人”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民生温度。
“22米双向六车道的宽路面,宽阔平整,非常畅通,不堵车也不堵心……”驱车行驶在2020年通车的S211(喜桂图大道)司机们霎时感受到了石拐区公共服务的新变化。
2020年,石拐区以推进国家卫生乡镇、自治区文明城市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任务、措施、责任、人员、进度、质量责任体系,逐步推动城市各项公共服务补齐短板。
据了解,地区推进城市生态修复、修补“双修”工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希望林”,实施崇德大街、吉忽伦图大街、玉衡路、德泰路道路绿化和青年公园绿化等工程,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2%;建设完成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的二级消防站,筑牢新老城区、景区消防安全防线;建成启用喜桂图新区全民建设体育广场、大发街道神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完成占地19000平方米的石拐区人民医院基建工程;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将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形成37路、37路支线、61路、63路公交线路和老区职工通勤车、乡村公交线等线路;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全入户、户户安全通水……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优质公共服务举措“落地有声”、扎实推进,让百姓生活更加便捷。
与此同时,通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政企合作等方式,对老区棚户区进行搬迁改造,139户居民受益;开展老区老旧住宅小区室外污水改造、外网更换工程;实施喜桂图新区神包家园等9个小区物业提档升级工程;推进“大数据+”便民应用、智慧社区、区块链+政务服务建设等项目……居民生活质量和居住品质有了大幅提升。
走进石拐区喜桂图新区、老区、五当召景区,石拐区以城区、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为契机,持续实施的两减、六治、四提升“264”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已见成效,一派新景令人眼前一亮。“环保整治行动好啊,干部群众经常一起宣传动员、清理卫生死角、整治陈年垃圾。现在,城乡垃圾没有了,变得干干净净的,大家路上路下心里亮堂。”说起地区环境卫生发生的变化,总会赢得居民点赞。
除开展“264”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外,石拐区通过“厕所革命”、爱国卫生运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等工作,有效塑造了干净整洁城市的生产生活环境,让百姓生活的更加惬意。2020年,地区累计投入人员21600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1900余处;农村牧区改造户厕1621户和公厕102座,城区新建二类公共卫生间4座、改造5座;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设闭环式垃圾处理厂,引进日处理能力3—5吨的生活垃圾磁化处理设备;新建100吨和30吨生活垃圾转运站……形成城区“日产日清、封闭清运”和农村牧区“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区处理”等环境卫生综治模式。
公共设施日臻完善,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干净整洁……“地上不平、地下采空”的老石拐印象成为过去。
“家门口”满足精神需求
“约起:小伙伴们注意了,1月6日,石拐区花舞人间景区有激情冰雪盛会,可以体验冰雪童话世界、冰雪溶洞、雪雕比赛、冰雪嘉年华、滑雪等趣味活动。”家住青山区的小杨通过微信召唤着朋友们相约石拐区。
小杨并不是第一次约朋友到石拐区旅游。她说:“石拐区到处是景区景点,每年都有新变化,是我和朋友们节假日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小杨所说的背后其实是石拐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态。
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五当召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城市绿肺”花舞人间,“品味西北民俗风情,重现老包头文化”的包头古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的“青山印象”写生基地,即将“起航”的五当召机场,集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五当驿站,我国现今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赵北古长城,“一游穿百年”的大发老街……石拐区构建出“东南西北”数十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蒙西地区的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正渐行渐近,更好地满足地区和周边居民在“家门口”旅游度假的需求。
满足群众旅游需求是“文化文明石拐”的一大亮点和特点。近年来,石拐区多措并举,推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走进石拐区嘎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文艺表演、常态化疫情防控服务等惠民活动,成为群众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群众点单——实践站派单——服务小队接单——群众评单”的志愿服务模式,更让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感到很幸福。据了解,目前,石拐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7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46支,与区、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大厅有效联动,打出便民利民服务“组合拳。2020年至今,累计集中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和志愿服务活动近1000场次,全覆盖惠及地区群众,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滋润群众精神、凝聚奋斗力量。
与此同时,“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描绘新画卷,点亮新石拐”消夏文化节暨“草原音乐美食季”,“庆农民丰收、展乡村振兴”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六届全区职工健步行暨拔河比赛、“书香喜桂图”读书节,第二届“墨香喜桂图 描绘新时代”书画作品展暨《奋进·光辉·蝶变——纪念石拐区建区70周年文学作品选》新书发布……一系列文化文艺体育活动的举办,扮靓群众美好幸福生活。
一切依靠人民,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力量源泉;一切为了人民,是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站在新的起点上,石拐区将一如既往将民生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交出高质量“民生答卷”。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