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民生 更温情

发布时间:2021-01-07 22:09:10
阅读量: 316

  “5号楼王淑芳病了,血压特别高,社区能出车送医院吗?”不久前的一天中午,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仙家寨社区网格员刘桂芹,接到居民王淑芳家人的求助电话,第一时间在微信工作群发出了这条消息。2分钟后,社区工作人员徐洪涛回复:“已安排车辆”。20分钟后,王淑芳被社区服务专车送进城阳区人民医院,走绿色通道就诊、住院。6天后,老人康复出院。


  “仙家寨社区与城阳区人民医院、流亭街道卫生院建立了‘健康共同体’,社区配备专门就医接送车辆。社区居民尤其是年龄较大、孩子不在身边的居民,有需要跟网格员说一声就行,再也不用担心紧急就医找不到车了。”仙家寨社区居委会主任王超说。


  类似的贴心服务,如今已覆盖城阳区万余网格。自2018年启动网格化治理以来,城阳辖区8个街道均已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小小网格的背后,是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从最初只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维护良好的市容环境,到如今全面推开“一张网”,涵盖党建引领、矛盾纠纷、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服务等诸多领域,小小网格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迭代升级”,变得更懂民生、更加温情。


  网格化治理取得实效的基础和前提,是网格划分完备、规范、科学。以流亭街道为例,据综治中心副主任周湘山介绍,综合考虑城乡差异、属性特点、人口规模等因素,街道化整为零,构建“街道—街道片区—大社区—社区片—小网格”的五级治理体系。1087个小网格原则上均由网格内的党小组组长担任网格员,没有党员的网格由就近网格内的党员辅助网格员开展日常工作。这些网格员都是熟悉社区情况的中年人,热心社区事务、亲和力较强且有一定文化素养。


  能否快速响应群众诉求,是考验网格化治理成效的关键。为破解协调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流亭街道联合中国联通,依托城阳区综治网格化信息平台,投资197万元搭建起“党建引领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网格员只需在手机上安装“智慧流亭网格通”App,就能对网格内的事件及时上报。整个问题处置全程留痕,信息平台自动生成时间轴、责任轴,超出时限未处置的环节自动发送短信提示进行报警。信息平台还专门开设了“智慧流亭网格通”微信公众号,任何居民只需关注即可进行事件上报。


  网格“骨架”搭好后,还要有丰满的“血肉”,也就是明确网格员该干什么。周湘山坦承,起初网格化治理相对粗放,简单将城市部件、居民小区纳入网格,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稳定,具体承担的功能和事项并不十分明确。后来,城阳区将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作为新时期解决基层治理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有效载体和主攻方向,流亭街道探索将信息平台与党建、安监、城管、环保、住建、环卫等平台逐步整合,一网统筹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扶贫帮困解难等工作。由此,“治安网”拉长织密成为多网融合的“服务网”,所承担的功能也从单一维稳职能逐渐叠加至综治管理、环境卫生、民生民事等多项职能,最终实现“一张网”把基层的大小工作撒下去、把百姓的大事小情兜上来。


  “社区爱心企业和居民捐款成立了爱心协会,逢年过节就会慰问老弱病残,还定期上门给老人义务理发、修剪指甲,我们网格员就负责提有需求的居民名单,每周领着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仙家寨社区网格员徐建英说。在仙家寨社区,53名网格员的职责不仅是做好秩序维护、调处各类纠纷、为流动人口服务,还要做好环境卫生的整治监督,同时配合社区民政部门、爱心基金会、社区志愿者,开展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等民生工作。


  明确了网格员的职责后,还要保证他们能干事、真管用,这就需要一支24小时响应的服务保障队伍。以仙家寨社区为例,据徐洪涛介绍,该社区划分的5个网格片区,每个片区都组建了一支约20人的服务工作队,覆盖物业、治安民兵、环境卫生、水利绿化、电力等民生领域,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得益于这种保障机制,网格员在基层治理一线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群众中的“威信”逐渐树立,“有事儿就找网格员”成为当地居民的一句口头禅。


  如今在城阳区,网格化治理迈入“一网统筹”时代,承接社会事务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化解了矛盾纠纷、拉近了干群关系,构筑起了疏导社会情绪、走向社会善治的第一道关口。对于这种改变,王超有着最为切身的感受:几年前每天一上班,书记、主任的办公室门口就围满了反映问题的居民,社区干部走在路上都低着头,生怕被认出来;网格化“责任到人、服务到家”后,老百姓的烦心事第一时间得到了解决,大家的心气儿都捋顺了,社区什么工作都好干了。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责任编辑:admin)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