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奏响乡村振兴金融曲

发布时间:2021-12-20 23:25:30
阅读量: 39091

韩玮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龙昊 装修中的中国银行洋马支行,紧邻江苏省射阳县洋马镇镇政府的大门,年底即可营业。


大银行居然下乡设点啦!在村民们的好奇中,中国银行盐城射阳支行行长程璇满怀憧憬。


基于机制再造、产品创新、精准服务多方发力,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服务乡村振兴一马当先,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21年11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775.04亿元,较年初新增214.21亿元,较年初增幅13.72%。


以机制再造适配乡村振兴


随着中国全面小康的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紧密契合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农村金融需求,在总行的指引下,江苏中行下乡的步伐更加笃定。


通过“问计”政府、企业和农户,江苏中行明确了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用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宁效云的话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践行推进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担负起乡村振兴的责任,当好服务乡村振兴‘领头雁’”。具体的举措是,坚持体系建设优先,资源投入倾斜的原则,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加大对江苏乡村、集镇、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行党委、“三农”金融服务管理委员会;下属分行新设了“乡村振兴”金融事业部;全行业务骨干优先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主动与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等单位合作,拓宽合作服务渠道。


强化政策对支农资金的保障,充分放权基层,所有二级经营机构均可自主审批当地的800万元以下的涉农贷款,确保支农资金的服务效率;设立普惠专职客户经理队伍,走上田间地头,专业服务农户;同时出台内部的业务优惠政策及业务免责制度,鼓励业务一线加大支农贷款的服务投入。


于是,在部分村镇的益农信息社内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为当地村民提供汇款等便利金融服务;全辖新设及迁址机构重点向新兴乡镇发展规划;在网点数偏少且增设网点条件不成熟的县域,通过加强电子渠道建设与增强网点外拓能力,增加金融服务辐射面。


深度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依托乡村振兴大学堂,加强对县域机构的人才保障,鼓励优秀年轻员工到“乡镇”干事创业;投入高校培训等资源,支持村集体、基层政府等乡村治理管理人才的培训,为培养农村劳动力贡献力量,致力于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队伍。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江苏中行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轰轰烈烈铺展开来。


以产品创新服务乡村振兴


鲁曼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高薪回乡创业,于2013年在建湖县高作镇成立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火鸡养殖销售一体化特色产业,带动周边近百户村民增收致富,被人们称为“乡旮旯”里的致富状元。2021年,当企业将传统的养殖模式融入到“互联网”时,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资金不足的难题。


中行盐城分行在了解到企业实际困难后主动上门对接,与企业共同商讨融资方案,在了解到企业无法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后,银行向企业推荐“总对总”产品,和江苏省信用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采取2:8风险分担的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纯信用授信,短短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贷款的调查、审批和放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立承认为,“服务乡村振兴,要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水平,以创新增加供给,以供给服务需求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选择。”


对军曼公司的金融服务,体现了国有大行探索农村金融场景解决方案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目前,江苏中行的农村金融服务站和批量特色项目双线并行突破,支持与培育了如东南美白对虾市场、如皋肠衣市场、海门山羊养殖行业、如皋花木盘景产业、启东紫菜专业市场等多个益农贷项目,不仅有效地支持了面广量大的个体农户,也推动了江苏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


以数字转型加速乡村振兴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农”服务对象面广量大,借助科技来提升农村金融的“普惠性”尤为重要。近年来,江苏中行除了在乡镇地区不断增设网点之外,还积极加大手机银行等线上电子服务渠道的开发,开发线上授信产品,以线上化的手段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今年以来,该行积极开发推广“中银企e贷”等系列纯线上融资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向农村下沉,农村金融的竞争格局已发生改变。重新面对乡村的广阔天地,江苏中行紧跟政府的规划与部署,服务好重大项目;摸清农村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依托科技力量,提升服务效率;追求“社会效益”与“业务效益”的平衡,全面把控好风险。


努力当好服务乡村振兴“领头雁”是江苏中行的自我定位。未来,江苏中行将积极发挥“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优势,全方位加大乡村振兴领域的资源投入力度,为“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作出更大贡献。编辑刘东东


(责任编辑:admin)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