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并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而推广有机产品和建设有机产品基地,是新时代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构建完善生态经济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路径。
有机产业是推动绿色发展和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重要模式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要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色、生态有利可图。这不仅要保障产业稳健向前发展,还要实现生产过程生态化、产品绿色化和发展可持续化。
过去的经验教训表明,农业的绿色发展只有更加突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让农民实实在在获利,真正从围观者变成参与者,才能持续巩固发展成果。有机农业是当前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化的重要模式,它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强调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注重种养平衡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其终端的有机产品是具有经济、环境双重内在价值的优质生态产品。
我国有机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1994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是我国第一个推动有机食品发展的专业机构,并于1995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有机食品技术规范。200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了《有机食品技术规范》(HJ/T80-2001)。2005年,在《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有机产品》(GB/T19630)国家标准。
此后,我国有机产品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全国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的有机植物生产面积261.3万公顷,总产量1088.4万吨;全国有机动物产品总产量为173.8万吨;各类有机产品的产值共1323亿元。有机产品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有机产业越来越显示出绿色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有机产品基地建设是绿色发展模式下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的有效载体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调控和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农业产业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过去的粗放集约型农业主要依赖资源能源的高强度投入,强调产量最大化,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产生诸如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环境与社会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既要保证农业产业实现粮食安全总体目标,又要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以有机产品基地为载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一个必然选项。有机农业是有标准、可执行的生态农业,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来获得生物及其产品,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它能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是一种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农业技术以维持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农业生产方式。大量实践表明,建设以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有机产品基地,既可实现保护农业农村环境、控制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土壤质量、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效益,又可提升产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
通过建设有机产品基地,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为了推动有机食品发展、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并于2013年进行了修订发布。此举主要是引导推动有机产品生产向规模化、持久性的生产基地发展。
笔者认为,推动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实现有机产品的规模性、组织性、多样性和市场性,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应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机产品生产的规模性效益需要通过有机产品基地实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率先推动生态农业研究推广向有机农业发展,并开展了有机产品认证,初步解决了生态农业通过生产生态产品实现绿色经济效益的认定需求问题。但实践发现,有机认证仅针对单个生产单元及其产品,不仅易受到生产周期、市场波动等外源性因素干扰,而且对所在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辐射影响也十分有限。因此,为实现有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从有限范围的、单纯的生产单元,上升到具有一定规模且稳定的有机产品基地,这样才能破解其局限性。
第二,有机产品生产组织性的实现需要以有机产品基地为抓手。单个的有机生产单元具有体量小、不稳定等特征,而从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看,引导和促进形成一定规模面积且建立有效管理体系的有机产品基地,才能实现生产系统内的土地科学休耕轮作和农业物质资源精准投入,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性输出。此外,通过有机产品基地的建设管理,可以实现由分散式的生产企业个体行为,上升到地方政府引导监督生态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管理行为,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提升有机产品质量,开拓行业市场,助推生态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生态产品的多样性。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强调“以种定养、种养结合”,注重生产布局、品种选配、科学轮作、土壤改良,以及水、土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并在最大程度上采用循环生产模式,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的多样性。以生态环境部2003年始至今公告的总面积约11.2万公顷的“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例,其每公顷土地可年消纳有机肥30吨以上,每年直接减少化肥约4.5万吨、农药约0.03万吨的投入,减少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升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使农田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呈数量级增加,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此外,每年还可向社会提供包括种植、养殖、水产等多类生态有机产品22.5万吨以上,实现了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生态产品的双赢发展局面。
第四,有机产品基地建设是提升有机产品市场性的有效推手。通过有机方式生产、有机认证和市场化手段运用,有机产品基地可实现农产品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使绿色、生态成为有机产品附加价值的组成部分,其市场价格较一般农产品高出3倍-5倍,有效带动了绿色消费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生态禀赋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基地建设,不仅可将贫困农户就地吸纳为产业工人,获得土地租赁、劳动工资和市场服务收入,还可带动农村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区域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市场优势,实现绿色扶贫、生态脱贫。例如,在安徽大别山区的岳西县、江苏句容市戴庄村,通过将常规水稻田改种有机高山蔬菜、推进标准化有机果蔬—畜禽种养殖生产、打造地区特色有机产品品牌,使从事生产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翻两番以上,成为生态保护和产业扶贫耦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有机产品基地从生态系统平衡和资源循环利用角度出发,以持续有效的有机认证为前期保障,以品牌化市场运营为后期促进,通过多模式、规模化和生态化的有机生产过程,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耕地土壤环境改良、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带动贫困农民增收减贫和促进城市居民绿色消费等方面,实现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赢。新时代下,全面深入推进有机产品基地建设,不仅可以助推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而且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