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婚”:好生活模式不等于好婚姻模

发布时间:2021-01-06 11:53:59
阅读量: 39447

 近日,有媒体报道,江浙一带兴起了一种新的婚姻形式——两头婚。男方无须付彩礼,女方也无须陪嫁妆,双方均没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随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着“我家不是嫁女儿,你家也不是娶媳妇”,这种婚姻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

这种婚姻模式在网上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女方也有了“冠姓权”,传统的说法是也能传宗接代,相比过去由男方主导的婚姻,是个进步;也有人认为,这种婚姻有名无实,等于让女性沦为“生育工具”,更加不可取。

这类争议注定很难有共识,因为首先在事实层面,对“两头婚”就缺乏准确的界定。看起来媒体给了相对清晰的表述,可在现实中,还是存在巨大的模糊性。从网上很多发言来看,对“两头婚”其实有狭义和宽泛的两种认定。

狭义的“两头婚”,是指夫妻结婚后必须各回各家,必须是生两个孩子,男方女方家庭各养一个。而宽泛的“两头婚”,则是小两口其实有独立的家庭,只是因为独生子女对于原生家庭有更多依赖,所以,各自经常回父母家,而不再像过去一样,女方主要生活在男方的大家庭。

从这个区分可以发现,狭义的“两头婚”可以算是一种新的婚姻模式;而宽泛的“两头婚”,更多是婚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婚姻本身没有形成太大的冲击。而网上的很多争论,其实存在错位,质疑“两头婚”的,是站在狭义的层面;支持“两头婚”的,更多是站在宽泛的层面。

如果是狭义层面的“两头婚”,确实很难说是更进步的婚姻模式。虽然人们对婚姻的内涵理解有很大差异,但最核心的部分应该很少存在分歧,婚姻应该是夫妻双方共同经营的,应该有相对独立的情感和物理空间。

但是,在狭义的“两头婚”模式里,夫妻双方各回各家,还各自抚养一个孩子,根本没有“家”的概念。有尖锐的网友说这是协议生孩子,确实也不为过。而且,在这个模式里,对于一些所谓传统的糟粕,也是一种固化。

比如说传宗接代的理念,过去非要让男性传宗接代,越来越被指责为愚昧;可在“两头婚”的模式里,不是淡化这种理念,而是进一步强化,不只男性有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女性也逃不掉。非要生两个才罢休,这对于女性本就是一种生理绑架。

很难想象,当一对小夫妻的两个孩子,分别在不同的大家庭成长,从一出生就明确了不同的财产继承权,他们怎样培养本该具有的亲情;也很难想象,分界如此清晰的小夫妻,怎么能对彼此有夫妻本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婚姻只是“合作”生孩子,那这样的婚姻一定是名存实亡的。

不过,从网上的讨论来看,即便在江浙地区,这种狭义层面的“两头婚”也未必是主流,更多可能是一种宽泛层面的“两头婚”。也就是说,“两头婚”在现实中很难说是一种婚姻模式,而更像是一种生活模式。

有不少浙江网友现身说法,他们小夫妻有自己的房子,有独立生活空间,只不过双方都跟各自的原生家庭联系更紧密而已。这其实不算出人意料,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处于婚姻状态的80后、90后年轻人,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原生家庭的照料,家庭关系和上一辈的中国人已经全然不同。他们更多依赖父母,而当父母年龄渐长之后,他们为了更好地照料,也愿意生活在原生家庭。

如果从生活方式来说,“两头婚”无疑有着进步的层面。这是现实家庭结构导致的顺其自然的结果。“两头婚”既分担了小家庭照料下一代的压力,也缓解了老人负担,尤其是生养女儿的家庭的养老焦虑。也许在一些人眼里,这也算是“啃老”,可是这种超越经济层面,而是生活情感各方面深度融合的状态,对于老人也未必是坏事。

生活永远比概念复杂。在有些人眼里,西方式的婚姻模式(夫妻独立生活抚养孩子,和各自原生家庭保持距离,给老人自由)才是现代婚姻模式。可是,如果中国的老人也更愿意孩子在身边,只要不是强迫,是不是就完全不可取?可能也未必。不要用概念压倒生活,让具体的人自由选择他们觉得合适的生活模式,这也符合现代的精神。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责任编辑:admin)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