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运行,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它与政府管理共同构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双轮驱动”。我国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未来,需要各方凝聚更多共识,形成更大合力,推动全国碳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为我国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犹如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全国碳市场在各方的期待中坚定向前行,不知不觉中已走过了一年。
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运行,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但从本质上看仍是一种市场机制,它与政府管理共同构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双轮驱动”。正因如此,全国碳市场自去年7月16日上线交易以来,即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不乏好奇与观望,但更多的是期待与憧憬。毕竟,这是全球首个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国家级碳市场,而且是个一“出生”就已是全球最大配额体量的碳市场。
一年来,全国碳市场虽遭遇过市场交易的低潮期,但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印迹——无论是对碳配额交易模式的构建,还是对价格发现功能的运用,以及在推动市场定价机制形成上的摸索,都积累了不少可圈可点的经验做法。
数字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截至今年7月13日,全国碳市场实现配额交易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亿元,市场配额履约率达到99.5%以上,超过一半以上企业参与了碳配额交易。从近两个月交易价格看,碳配额成交价格均处于55元至60元之间,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总体看,全国碳市场一年来运行平稳有序,但也存在着市场交易整体活跃度较为有限、流动性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履约型市场的特征较为明显。有市场机构做过统计,从交易集中度来看,大部分碳交易都发生在履约期的最后一个月,而从交易方式上看,大宗协议在交易量中比重达到80%以上,挂牌交易量尚不到20%。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首个履约期内,进入市场交易的行业和市场主体还比较单一,目前仅限于发电行业中的2162家重点排放企业,且主要方式为现货交易。另一方面,按照现行规则,机构投资者、专业公司及个人尚未能参与到交易之中,不足以给全国碳市场提供充足多样的市场多元主体,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整个碳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目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市场培育的初期,但这并不妨碍各方对于全国碳市场前景的期待。未来几年内,全国碳市场将有序覆盖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8个高耗能行业。据粗略测算,如果这些行业全部纳入后,全国碳市场将拥有约8500家规模较大的碳排放企业,管控的碳排放总量有望达到全国能源碳排放总量的七成,这对于未来我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作用还体现在碳价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及大众消费行为的影响上。事实上,碳价格在形成过程中,不仅能促进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加快形成,也会为低碳、零碳甚至是负碳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更为有效的动态激励,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长期工程。当前,全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而未来长期发展也有待形成更加清晰的“施工图”,政策细则的不明朗、难落地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对碳市场发展预期产生不利影响。
挑战背后就是机遇。对标全球成熟碳市场,我国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也绝不会在轻轻松松中就能实现。未来,需要各方凝聚更多共识,形成更大合力,推动全国碳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为我国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顾阳)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