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施甸县绿色发展有钱赚

发布时间:2022-11-02 11:37:35
阅读量: 24448

日前,记者走进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布朗人家”农家乐里人声鼎沸,几个身着布朗民族服的服务员忙碌穿梭着把竹笋、野菜、姬松茸土鸡汤等一道道充满布朗山乡风情的特色菜送上餐桌。

“每天都有订单,9月的时候就有人下了20多个国庆节预订。”农家乐经营者、布朗族青年张海彪忙中有乐、忙中有笑。2015年,大学毕业的布朗族青年张海彪在自家山林办家庭农场,先后养殖土鸡、种植姬松茸。今年初,他又建起了农家乐和茶叶加工厂,推出了乡村旅游项目,曾经落后、寂静的布朗山,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带动下,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背靠着青山发展产业致富,张海彪是施甸县发展绿色产业走生态富民路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施甸县通过恢复河谷地区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这三条路径,来实现生态富民。

绿了一座山 种下“摇钱树”

李成华是施甸县旧城乡新街村村民,5年前在山坡地上种了100多亩芒果,2年前开始挂果,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靠着这清香的水果,李成华过上了有“靠山”的好日子。

2015年以来,针对怒江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施甸县通过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退耕还林项目,以免费给群众发果树苗,定期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的方式,带动种植经济林果10万余亩。特别是位于怒江支流枯柯河岸的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充分利用地广人稀的地域优势,通过种植石榴、沃柑等经济林果,发展林下鸡、肉牛、种猪、中华小蜜蜂、种羊等产业后,户户都有增收产业,每年靠着家门口的产业,户均实现增收5000元以上。

保护“老”产业 拓展增收路

施甸县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区,境内拥有5万亩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目前,每年提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

在产业发展工作中,施甸县以发展“富硒+”农业,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实施农文旅融合三条路径,全力提升农产品价值。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帮助下,施甸县积极申报天然富硒土地,开展农产品检测,发现包括粮食等18类农产品中均富含硒元素。全县共认证了茶叶、蔬菜、水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34个、绿色食品面积6706亩。

施甸“干栏片制作技艺”和“土罐茶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施甸土罐茶选用高海拔地带的大叶种古树茶叶,通过注册商标、开设体验店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施甸的茶文化。

发展旅游业 吃上“生态饭”

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抗日江防遗迹群红色旅游的辐射带动下,施甸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习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在施甸县山邑社区,沈非是第一个依托村里的湿地资源开发农家乐的村民,他和妻子把在家门口就能采摘到的荷叶、荷花做成品种丰富、色香味俱全的荷叶宴招待游客。

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颇具特色的荷叶宴、小鱼宴、野生菌宴、南瓜宴、爆炒小龙虾等美食带着青山绿水的原生态味道,让更多人尝到自然的馈赠。每年到山邑赏荷、品尝生态美食的游客均有10余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达1500余万元。

十年来,施甸县山坡绿了,乡村美了,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00.2亿元,是2012年的2.64倍,年均增长8.8%。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刘冬)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