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向东,奔腾入渤海,在入海口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富饶的土地。
黄河入海口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惟一一处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结束了我国无河流三角洲类型的地质公园的历史。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滔滔大河,泱泱湿地,秋日东营,天空湛蓝清新。驱车在东营东三路上,道路两侧湿地绵延不断,三两只野鸭在湖面嬉戏;泛舟在广利河中,微风习习,河水波光荡漾,天蓝水碧,一幅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湿地之城
从空中俯瞰东营,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湿地,如同亮丽的明珠散布城区,成为东营鲜明的城市特色。
步入东营耿井湿地公园,清澈的湖水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光芒,坐在湖边,心旷神怡。
“一直听同事说这边环境比较好,想趁着假期带孩子出来玩玩,多接触接触大自然。”胜利油田油气集输总厂的职工刘磊说。
耿井湿地是东营市五大湿地片区之一,为更好保护这片湿地,东营积极实施湿地修复项目,坚持“弱干预、重保护”原则,梳理贯通现有水系,解决片区洪涝淤堵问题;采用“混合草炭土、腐殖土”的方式对原状土进行改良,片植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等湿生植物,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促进湿地的自我修复。
自1983年建市起,东营就把城市建设定位为“湿地之城,生态之城”。3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将其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湿地。
长河大海的双重恩惠,孕育了东营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东营市湿地面积达到4567平方公里。
近年来,东营厚植城市生态底色,扎实推进湿地城市建设,抓好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湿地入城等工程建设,打造“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特色城市风貌。
2018年10月,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全体会议上,东营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成绿不易
“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很难想象,这曾是东营的真实写照。
“在我们这里成点绿不容易。”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副主任扈明明说。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植被少,土壤中次生盐渍化严重,土壤活动性差,水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十分不利,尤其影响新栽植物新根萌发。
面对盐碱地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东营市从苗木选择、改善土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东营成立了市滨海盐碱地园林科研所,持续开展盐碱地绿化科技攻关。在广泛使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注重生物改碱技术的应用,积极引种、驯化耐盐植物,成功培育出适应性强的树种,在滨海盐碱地绿化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东营市城市湿地建设推进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甜甜说,东营市还请来“客土”,对盐碱土进行换填,保证绿化苗木成长的土层条件;设置排碱系统,在种植土下铺设排碱管、环包无纺布以及敷设河沙、石硝层进行排碱,保证后续土壤不返碱。
截至目前,东营全市城市绿化植物已由建市初期的10余种增加到399种,大大丰富了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类型。
城区绿了,黄河边也是一片绿意。
“生态美是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扈明明说。
驱车驶入东吕高速,自东向西行驶约30公里,极目远眺,绿意肆意生长。
这是东营着力建设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构筑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安全屏障的缩影。东营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配套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培育生态公益林为主要方向,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东营重点对沿黄大堤外侧、南展大堤两侧宜林地和绿化空当实施造林绿化,对沿黄部分低效林片区进行补植提升,对部分节点实施绿化改造。去年,全市沿黄生态长廊工程共完成绿化面积1万余亩,其中新造林2500亩,补植提升8100亩。
今年,东营将持续深入实施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对黄河大堤、南展大堤两侧宜林地和绿化空当实施造林绿化,对低效林片区进行修复提升,对重要节点进行绿化改造,加强湿地保护修复,计划新造林2063亩,绿化修复提升8937亩。
生态奇观
黄河入海处,大片翅碱蓬逐渐褪去绿衣,裹上红装,化身为一簇簇浪漫奇幻的“红地毯”,欢迎着无数游客。
广袤的“红地毯”是东营修复滩涂湿地的有力证据,“红地毯”由翅碱蓬构成,从夏至秋,颜色由绿至红,成为巧夺天工的自然奇观。
“看到湿地从光秃秃的光板地变成红彤彤的‘红地毯’,我心里特高兴。”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友林村村民李来云说。
东营市拥有广阔海岸线,黄河在这里流入渤海,渔业资源和滩涂养殖资源丰富,且沿岸滩宽、水浅、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栖息环境良好,是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为贯彻落实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要求,2019年以来,东营市实施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
在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滨海湿地内,工人正操控大型机械清理滩涂上的互花米草。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物种,其分布面积达7157公顷,给东营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强,逐渐使得当地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被侵占,鸟类觅食、栖息生境大幅度减少或丧失,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危害。”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周立城说道。
2020年开始,东营分三个阶段开展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推进互花米草防范治理整体规划、有序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红毯”“万鸟翔集”的壮美景观得以再现。穿行在这里,无数叫不上名的鸟一会儿藏在草丛中,一会飞到树上。
“幼鸟此时正在梳理羽毛,成鸟站立在人工巢上。”黄河入海口远望楼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认真观看监控,及时准确记录下东方白鹳一家五口的状态细节。
“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生物物种群数量、分布位置、活动行为监测,同时还对当地生态系统格局、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链下游的底栖生物和鱼类等进行全面观测。”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见证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最早,它们只是在迁徙中途经黄河三角洲,2003年开始在此筑巢,2005年首次野外繁殖2巢7只幼鸟。截至去年,东方白鹳繁殖雏鸟120巢324只,累计繁殖2278只,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
得益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不断向好,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这里也是鸟儿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每年大约600万只鸟儿经此迁徙、越冬、繁殖,是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和潜在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卷羽鹈鹕东亚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
“在保护区,为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我们还对道路出入口、鸟类分布区、道路节点等关键位置实施24小时全面监控,实时掌握人员活动状况,确保鸟类繁衍栖息不受人为活动干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古金魁说。
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685种。2017年至2021年,保护区湿地面积增长了188平方公里。
良性循环
“自今年6月28日山东省政府向国家林草局提出设立申请起,黄河口国家公园便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目前,国家林草局正在就黄河口国家公园报批材料听取相关部委意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安东说。
黄河三角洲融合黄河、海洋、陆地三大要素,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极具保护价值,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是国家赋予东营的重大任务,也是东营必须肩负起的首要责任。为此,东营组建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班。
在这片盐碱荒地上,专班人员扎根一线,履职尽责,长年坚守在多样性监测一线,奔波于数万亩的湿地修复项目现场,深入研究生物规律,及时获取生物信息,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宣讲,奋战在生态执法第一线……
为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专班认真研究黄河口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规律,实施引水提水、水系连通等工程,着力构建“河—陆—滩—海”水系连通体系,促进黄河与湿地的良性循环。
王安东则带领团队针对鸟类监测中存在的看不全、看不清、数不对等难题,研发了以多维协同全光计算成像为主要手段的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建立基于高精度三维数据的“典型鸟类和珍禽三维数据库”。
8月30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专班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我们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把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思路贯穿始终,推动黄河三角洲‘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东营市委书记杨国强说。
秋日东营,正展现着黄河入海口独有的美丽与神奇!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