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四川成都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大运会开幕。对于成都,这既是一场共享发展成果的盛事,也是一次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契机。
以机遇促发展,办会“协同效应”利好城市竞争力
2023年是“成都大运之年”,作为东道主,不仅肩负新使命,更要把握新趋势、抢抓新机遇。大运会的举办定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新建体育场馆、提升交通网络、扩大住宅和商业区等,这些举措将提高城市的居住和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形象。成都举办大运会瞄准现代服务业的上游竞争,聚焦数字体育、绿色低碳、新能源开发、智能智慧应用等,产生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网络信息、创意设计、品牌会展和高端旅游多项服务协同效应需求。
成都将充分利用大运会释放出的巨大赛事价值,为企业赋能升级,积极参与世界综合性赛事合作,向世界展现城市品牌、川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金流入成都,带动城市的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以文化增了解,透过成都窗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成都是中欧班列的起始点之一,也承载着中西人文交流重任。成都大运会上,太阳神鸟、非遗蜀锦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各国选手印象深刻,大运村文化市集等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很多人参与其中。蜀绣、皮影戏、川剧变脸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十二月市”展现的唐宋商贾繁华,《公园城市 幸福成都》巨幅国画洋溢的现代生活气息……一面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一面是开拓创新的今天。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青年充满了活力,应该也能够以平等、包容、友爱的视角看待和而不同,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我们要以这次大运会为契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成都大运会是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因成都大运会相聚相知。成都大运会既是全球青年运动员展现竞技水平的舞台,也是一个促进各国青年文化交流、增加理解的文化窗口。“成都成就梦想”——透过成都大运会这扇窗口,世人看到了、感知着一个个精彩的成都故事、四川故事、中国故事,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解。
以体育凝团结,携手世界青年促进和平与发展
成都大运会,是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方式展开之际,在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国际体育盛会。通过体育这种全世界共通的“语言”,轻松拉近与各国政要和民众的距离,也不断扩大中国的“朋友圈”。身处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创造未来。“友谊、博爱、公平、坚毅、正直、协作、奋发”的大运会宗旨,契合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给人以深刻现实启示。“尽管各国青年运动员的语言和文化各不相同,但大运会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交流的平台,进而促进多种文化交流互鉴。”
随团参加入场式的土耳其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穆罕默德·居奈说,丰富多彩的开幕式既让各代表团的青年运动员体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大家看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我们要携手世界青年,以青春的活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
是体育盛会,也是主场外交,开启城市对外交往新篇
蓉城大地上,世界大运会的新篇章开启,一届青春、创意、精彩、难忘的体育盛会中,外事之声,铿锵有力。在大运会期间,世界各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来到中国,各国领导人、各层级官员以及媒体记者等也踏上中华大地。他们让各国人民更多、更好、更真实地了解中国。
2020年以来,围绕礼宾礼仪、外事政策、境外媒体服务管理等内容,成都共开展面向全市涉外部门及相关区(市)县的各类培训近80次。来自西班牙、奥地利、新加坡等15个国家近30位驻蓉、驻渝领事官员及代表,以及香港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先后参观考察了大运村、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主媒体中心、凤凰山体育公园冰篮球馆等,全面了解各场馆设施配套和场地条件,感受大运氛围。
各个国家通过赠予成都充满“运动”元素的展品,将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火炬”传递至成都,寄托对成都大运会顺利举行的美好祝福。大运会期间还举办“成都对外开放历史展”,全面呈现中国“熊猫外交”的历程与发展,完整呈现成都对外交往的历史印记和国际化历史进程。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能够为国家外交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不同城市间的民间交流。成都大运会和接踵而至的杭州亚运会,将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标注鲜明的刻度。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新时代的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与其他国家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决心不会改变,与世界携手同行的决心不会改变。巴山蜀水,共赴青春的盛会、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铺展出携手向前、共创未来的绚丽画卷。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