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辽宁省一些地方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管控不到位,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违规推动“两高”项目建设,全省减污降碳、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压力较大,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一、基本情况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全省能源结构偏重,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依赖性较强。2020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62亿吨标准煤,较2018年增长22.7%。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7亿吨标准煤,较2018年上升27%;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重高达91%,较2018年增加3.1个百分点。2019年,辽宁省能耗“双控”措施落实和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结果为“基本完成”,能耗“双控”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
二、主要问题
(一)部分“两高”项目违法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需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单位需在开工建设前取得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督察发现,辽宁省各市上报的拟投产达产重点用能项目中有37个项目没有取得节能审查意见就擅自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
如,昌图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热电联产项目一直未办理节能审查手续,也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行政许可。为加快项目建设,2020年12月,昌图县政府专门召开县长办公会议违规推动项目开工。会议确定项目在未取得开工前有关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可先行开展平整场地和桩基础施工等工作,甚至要求相关审批和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不予处罚。该项目于2021年1月10日即开始桩基础施工,目前已完成2台锅炉桩基础工作,完成投资2000万元,地方有关部门对其违法行为未及时进行处罚。
锦州丰安实业有限公司180万吨/年焦化、12万吨/年甲醇工程为锦州市义县2020年重点项目,县委县政府还成立专班推进项目建设。2020年6月,该项目在未取得节能审查、施工许可等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现场督察时仍在施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4.6亿元,总工程进度达70%。鞍山恒盛铸业有限公司炼铁1350立方米高炉产能置换项目一直未取得节能审查意见,但项目于2020年6月就开工建设,2020年底投入试运行,今年第一季度已满负荷生产,生铁累计产量达34万吨。
(二)节能审查审批监管不到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规定,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节能审查未获通过,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节能审查机关责令停止建设或停止生产、使用。督察发现,2018年以来,辽宁省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对未通过节能审查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项目下达责令停工停产文件。
《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要求,新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万吨(含)标准煤以上的高耗能项目应实施能耗替代,但该项规定落实不到位。2019年,省级节能审查批复的项目中,有9个能耗为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高耗能项目未落实能耗替代要求,设计新增能耗达177万吨标准煤。《辽宁省“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体系实施方案》要求,对未完成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市政府实行问责,对未完成能耗总量控制目标的市实行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但2018年抚顺和本溪等7个城市、2019年丹东和铁岭等4个城市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未完成,辽宁省一直未实行问责;2018年营口、盘锦等10个城市能耗总量控制目标未完成,应实行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2019年辽宁省又先后通过了上述有关城市申报的5个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设计新增能耗142万吨标准煤。
(三)能耗“双控”形势严峻
按照国家要求,辽宁省 “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应较2015年分别下降15%和18%。而辽宁省“十三五”前四年两项任务只分别下降了9.49%和8.62%,均未完成序时目标任务。部分城市能耗强度居高不下,能耗“双控”形势尤为严峻。“十三五”前四年,辽阳市、营口市能耗强度指标不降反升,分别较2015年上升12.47%、6.3%;能耗增量控制目标未达标,分别超出增量目标154万吨标准煤、151万吨标准煤。尽管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对过去准备上马的“两高”项目进行了大幅度压减,但对照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任重道远。
三、原因分析
辽宁省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绿色低碳发展认识还不够到位,对“两高”项目管控不力,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违规推动“两高”项目建设。有关部门对“两高”项目把关不严,能耗“双控”工作抓得不紧,节能审查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全省能耗“双控”形势严峻。
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