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重庆市智能制造纵深发展的建议
推动重庆市智能制造纵深发展,既是重振“制造雄风”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智造重镇”的战略选择。重庆市科协组织相关专家调研发现,近年来,重庆市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也存在观念认识偏差、目的较为单一、水平参差不齐、投入相对不足、生态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人才“三大主体”;夯实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产融合作“三大平台”;健全示范引领、创新动力、开放合作“三大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网络体系、法律法规“三大保障”,奋力跑进智能制造新时代。
一、
现状分析
近年来,重庆市抢抓智能制造窗口期,突出智能制造和制造智能,智能制造目标规划、任务体系、工作体系等逐步建立,试点示范取得积极成效,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为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镇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前三季度,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957个,带动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7.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27.6个百分点。累计认定177个市级示范数字化车间和39个智能工厂。长安汽车等42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或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专项支持。
但总体来看,重庆市智能制造发展尚处在加速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智能变革观念认识偏差。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产生的新型生产方式。根据对全市2691户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26户,下同)调查显示:53.2%的企业生产方式仍以人工为主,30.5%的企业实现单机自动化,仅有16.3%的企业建成自动化生产线。大多数企业缺乏智能制造整体战略规划,对产业竞争进入智能制造“新赛道”缺乏清醒认识。企业智能化发展路径尚不明晰,造成智能制造“形似神不似”。
二是智能制造目的较为单一。由于人力及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提质增效成为普遍共识。调查显示:64%的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初衷是“替代人力”降低成本,15.1%的企业目的是提升产品质量,不足6%的企业认为可提高上游研发水平。追求效率是实施智能制造的首要目标,忽视了设计研发、管理优化和市场预测等方面的智能应用,与智能制造的本质仍有较大差距。
三是智能制造水平参差不齐。智能制造是一个强调智能为主体的全新系统,是一个体现智能为内涵的环节总和,是一个突出智能为连接的纵横集成。调查显示,47%的企业产品设计以人工为主,31.5%的企业开展了数字化设计,21.5%的企业尚未开展产品设计。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偏低,45.9%的企业使用了至少1种信息管理系统,30.6%的企业实现了信息系统集成,仅25.5%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与设备进行了联网。
四是智能制造投入相对不足。调查显示,过半企业有智能化改造的强烈意愿。56%的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开展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47.8%的企业计划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绝大部分企业智能化改造投资计划不足,50%以上的企业表示智能化改造资金压力较大,73.4%的企业预计投资不足500万元,17.8%的企业预计投资在500—2000万元。由于智能制造的前期投入成本高且投资回报期较长,缺少充裕的社会资本支持智能制造进行探索。
五是智能制造生态有待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智造装备缺乏,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较弱,掌握核心技术本土龙头企业不够多。人才紧缺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特别是面向重点行业领域一线的高级技师比较缺乏。人社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月薪4000元以上求人倍率达17:1左右。
二、
对策建议
综合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的实践经验,结合重庆市实际,按照“政策引领发展、市场配置资源、应用带动产业、示范促进集成”的思路,先知先觉、先行先试,着力优化智能制造发展环境,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新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建成“智造重镇”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明确三大主体。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健全智能制造联合工作机制,形成智能制造发展强大合力。建立智能制造发展后备企业库,分类别、分层次、分行业、分地区有序推进,提高智能化改造精准度。适时召开智能制造推进大会,定期出版《智能智造在行动》专刊,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政企同频共振。
二是进一步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建立企业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健全企业智能制造体系。统筹支持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全面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工作。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重大技术装备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是进一步明确人才的主角地位。建立智能制造人才需求信息服务平台和柔性高端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支持市内高校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共同成立智能制造学院。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每年针对示范企业技术骨干开展提高培训、针对企业员工开展普及培训,拓展产融合作人才培育途径。
二是夯实三大平台。一是夯实产业集聚平台。紧密结合各区域智能制造基础和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特色智能制造资源的集聚,培育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核心器件、网络通信等“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集聚区。引导汽车、电子、装备等优势行业从生产自动化向研发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升级,组建产业级的大数据中心,创建特色产业集聚的智能制造示范区。
二是夯实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软件研发商、系统集成商、平台服务商等,建立智能制造发展服务供给资源池。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逐步建设行业性、专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区域级工业云平台,提升对区域海量异构数据的集成、存储和计算能力。探索建立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关键工业软件等在线服务。
三是夯实产融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智能制造发展基金,引导创投、风投,股权投资、私募投资等投向智能制造领域。鼓励商业银行组建智能制造融资租赁公司,降低智能制造企业融资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上市融资,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发展应收账款融资。
三是健全三大机制。一是健全示范引领机制。围绕从重点区域选择重点行业、从重点行业选择试点企业、从试点企业推广整个行业的思路,分年度制定智能制造标杆计划。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着力培育一批标杆车间、标杆工厂、标杆区县以及标杆系统集成商。
二是健全创新动力机制。探索建立制造业技术需求交易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智造技术交流中心,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解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鸿沟。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提升智能制造的集成创新、产业应用、产业化创新、试点示范成效。
三是健全开放合作机制。用好“四大优势”、发挥“三个作用”,探索成立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盟、科研合作联盟、数据共享联盟,着力构建智能制造需求产业链,建设西部领先的高端制造体系。持续高标准办好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为智能制造搭建交流、展示、推广、合作平台。
四是强化三大保障。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全部工业企业实行A(优先发展)、B(扶持发展)、D(提升发展)和C(限制发展)分类,分类施策、分层指导,制定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用市场的手段推动传统行业改造、重点领域升级、制造业转型。
二是构建网络体系。以5G商用为契机,支持开展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新型蜂窝移动通讯等技术和新型工业网关、边缘计算等设备应用,开展企业外网改造升级和内网建设工程,部署建设灵活、高效、稳定的企业工业网络。
三是健全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市内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抢占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制高点。探索出台重庆智能制造水平测评标准,建设在线云测平台。健全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制度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涉及智能制造的各种鉴定、检验检测等结果实行互认互通。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