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坚持绿色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大气、水、土壤等方面入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经过一系列举措,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每年飞临四大湿地的候鸟逐年增多,天津再绘一幅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美景。
PM2.5浓度下降建成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
“天津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方面,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划定实施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同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高端制造、绿色制造。”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表示,此外,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倒逼作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更大体量、更高质量发展拓展环境空间,“腾笼换鸟”。
据了解,天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严格禁止钢铁、水泥、焦化、平板玻璃等重化行业新增产能,加速化解和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同时,引导落后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天津不断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提高外购电比例,加快新能源消纳、存储和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同时,充分利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广泛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生活等领域节能降耗。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天津统筹“车油路港”,加快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加快建设铁路专用线,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绿色港口,天津港停止接受“汽运煤”、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集疏港。
天津加强水环境保护,近年来,天津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特别是城市建成区全部消除了黑臭水体,12条入海河流从“全部为劣Ⅴ类”到“基本消除劣Ⅴ类”。“下一步,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就是‘控源、治污、严管、扩容、打通’。”温武瑞表示,控源方面,坚持节水优先,坚持多水源开发,大力推广利用再生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治污方面,推动新扩建一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消除城市污水管网空白区,全面完成雨污混接串接点改造。严管方面,坚守达标排放底线,依托在线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加强溯源,一管到底。扩容方面,重点加快实施南部入海河流、双城屏障区水系连通工程,加大河流湿地水生态工程建设,构建水清岸绿的生态带。打通方面,传承‘九河下梢’‘北方江南’的文化基因,充分发挥潮白新河、海河、独流减河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老百姓近水又亲水。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化美丽天津
近年来,天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天津生态格局重构重塑,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现代化美丽天津。
2017年,天津市出台一系列自然保护区规划,提出到2025年,按照国家级保护区标准建设、修复四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降低人类活动干扰,各保护区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湿工程集体土地进行流转,所涉及七里海保护区和大黄堡保护区已完成全部核心区、缓冲区约22万亩集体土地流转工作,伴随生态移民工程推进实施,为实现核心区封闭管理,降低人类活动干扰。为保障湿地用水需求,市水务局科学调度,2020年累计向保护区补水3.7亿立方米,为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提供了有力水源保障。为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各保护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通过规划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与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自然生态面貌持续向好。随着天津各大湿地生态环境好转,今年秋季以来,飞临七里海湿地的候鸟多达10余万只,在七里海及周边地区发现的东方白鹳已经超过5000只,飞临北大港湿地的候鸟多达40余万只,天津已经成为候鸟的天堂。
今年以来,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围绕“十大重点工程”,着力打造“八大重点片区”,计划开展95项工程,已全部启动,完成29项。截至目前,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4.28万亩,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呈现良好效果。此外,天津强化153公里海岸线保护和整治修复,实施最严格的岸线开发管控,推进岸线整治修复,加大对占用岸线开发建设活动的管控力度,坚决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53325332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