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久久为功水渐清(人民眼·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发布时间:2021-05-14 16:29:56   来源:网络搜集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原标题:久久为功水渐清(人民眼·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久久为功水渐清(人民眼·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四川成都红星桥旁锦江河畔,泡桐花绽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赏。

高寒摄(人民视觉)

久久为功水渐清(人民眼·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成都双流区黄龙溪码头。

久久为功水渐清(人民眼·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检修人员在成都锦江区经天西路开展雨污管网内窥检测。

资料图片

久久为功水渐清(人民眼·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双流区永安镇锦江段,河道保洁人员在河面上打捞杂物。

李向雨摄(人民视觉)

引子

在2020年11月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四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专门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已提升到三类。”

“正在逐年好转。”习近平总书记点点头,表示肯定。

在2016年1月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18年4月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到了府河成都段黄龙溪的污染问题,强调要总体谋划、久久为功。

黄龙溪国控断面20年来首次达到三类水质,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的一个缩影。

流经成都大部分区(市、县)的锦江,是成都人民的母亲河,其上游两大支流府河、南河穿城而过,然后汇合流向长江一级支流——岷江。作为锦江流出成都的出境地,黄龙溪国控断面总体水质在2018年以前的近20年处于五类和劣五类。

近年来,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并采取景观提升、长效管理等措施,持续推进锦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久久为功,黄龙溪断面水质在2020年实现了达标,岷江流域国控断面首次实现全面达标。

管理渐成体系

“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构建覆盖污水收集、处理等系统管理体系;推动河长制全面见效,7469名河长一年巡河逾100万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近1.3万个

雨倾盆而下,急促的报修电话丁零作响。成都一家市政工程公司技术员陈隆利落地拎起工具箱,驱车直奔污水冒溢点,迅即封堵完成漏污点,一个多小时就排除了管线故障。

“这是最近的一次抢险,要是搁两年多前,一个多小时很难做到。”陈隆记忆犹新的是2018年9月的一次抢险——因排水压力突然增大,成都市金牛区西体北路排污管线突发故障,污水从井盖中喷涌而出。此处距锦江直线距离仅200米,污水溢出后直流入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陈隆扒开窨井盖,可眼前的排污管线错综交织,检修一时无从下手,只得先调度灌装车抽取污水。

“400多米长的街面,地下排污管线有10多根,分别归4个部门管理。”陈隆不禁皱起眉头,单是找分管单位要布线图纸就打了10多通电话。大费周折把各单位的勘测人员请到现场,商量维修方案时又因责任不清难以达成共识,其间接到附近居民多个投诉电话。

“‘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制约着排污管网的完善和污水处理等。”成都市水务局副局长龚志彬告诉记者,曾经,参与成都地下排污管网管理的部门有14个。同一区域的各类排污管网,可能分属市和区县两级水务、住建、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管理,即便是同一根排污管道,也存在“区水务局管这条街,市住建局管下条街”的情况。

如何创新流域治理模式,改变“九龙治水”?2019年,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成都深化“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对全域供水、排水、净水、治水实施闭环管理,构建覆盖水源地、水厂、用水户、排水户、污水收集、城市排涝、污水处理等系统管理体系。

一体化改革,使管理责任更清晰,管理效率也更高。“现在遇到管网事故,基本都能在3小时内解决。”陈隆说。

如今的锦江,从省到镇街、村居,河长体系也已全面建立。从“多头管”到“统一管”,河长制优势日益显现。

水畔杨柳摇曳生姿,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副镇长罗园园与身后的河岸来了张“同框自拍”,即时上传“智慧巡河”应用程序。作为锦江龙王庙河段的镇级河长,罗园园每10天巡查一次河段,并在“智慧巡河”应用程序上填报河段巡查信息。

龙王庙河段全长约4公里,罗园园全程徒步巡查。有一次,她隐约闻到河道中有异味,便沿雨污排口一路搜寻,发现有农户露天养殖畜禽,导致粪污流入排洪渠道。她立即将情况上报给双流区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随即到现场规劝整改。

推动河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创新管理机制、压实责任是关键。近年来,成都加大河长制工作考核权重,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各区(市、县)一把手都担任其辖区内的锦江河段河长。“市里在各段都设置了监测断面,实行断面水质月通报、季排名。”龚志彬介绍,去年,成都市级监管部门在锦江各个河段新增监测断面73个,监测点位总数达100个。

“在17个市设断面基础上,双流区新增34个区设考核断面,每月通报断面水质,排名后两位的镇街党委书记要在区委常委会上作检讨。”双流区水务局工作人员雷琴介绍,双流区在排污口、污水处理设施等区域设置了125个重点监管点位,由社区水务员、网格员等担任“点长”,“盯着一‘点’监控,防止污染发生”。

截至目前,成都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共有河长7469名。去年全市河长巡河超过100万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近1.3万个。

治理稳步推进

从完成近7000公里排污管网检测到污水处理厂提量提标,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改善水质

鱼儿摇尾嬉戏,不时泛起涟漪,这里是红九方沟排水口入锦江水域。这片水域几年前污染严重:2018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不到3公里长的红九方沟,每天约有6000立方米污水排入锦江。

红九方沟修建于1988年,排入的污水来源有69处,其中居民院落和沿街商铺错排污水各20处……翻开成都市武侯区水务局副局长周仁波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了上百页。这是他3年前在红九方沟一带走访的调查记录。

2018年3月,红九方沟整改工程启动,周仁波和街道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设置雨污分流井、铺设排污管道、加强污水收纳……2018年以来,像红九方沟这样的排污暗渠,成都市先后整治了70多条。

看得见的污水直排口堵住了,看不见的污水“跑冒滴漏”同样坚决杜绝。

在毗邻锦江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片区,记者来到一处工程井道,俯身进入正在检修的排污管道内部。循着手电筒的光束,淤积的污泥四处可见,管壁已锈迹斑斑。这片区域的地下排污管道直径1.6米,蜿蜒交错,总长近12公里。每天近40万人产生的生活污水,经由这些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管道腐蚀、堵塞、沉降或变形,都会导致污水渗漏,最终进入锦江。

“治污先收污,治水先治网。完善排污管网,杜绝污水‘跑冒滴漏’,是改善水质的重要着力点。”成都市水务局排水设施管理处处长何剑介绍,去年7月,天府国际生物城片区管道修复工程启动,待修复工作全面完成,预计每年可减少10余吨污水渗漏入河。

2020年,成都完成对主城区近7000公里排污管网的检测,从排污管网中清掏出淤堵物约2万吨,平均每公里修复腐蚀、漏水等管道病害17处。

针对制约锦江水质改善达标的短板弱项,成都一一补齐、加强。

近年来,全市各乡镇已基本实现场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但在距离场镇较远的农村,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不足,生活污水直排和雨污不分现象突出。为此,成都着力推广建设成本较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经过一体化处理设施,排放时能达到四类水质。”黄龙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站站长李思悟告诉记者,建一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造价2万至5万元,每天能处理50至200吨生活污水。目前,全镇建有两家污水处理厂和16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村村全覆盖。

如今在成都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近90%。

2020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平均每秒约有30立方米污水进入各大污水处理厂。过去,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即可排放入河。要实现黄龙溪国控断面三类水质的攻坚目标,必须对污水处理厂实施提量、提标。

“十三五”期间,成都中心城区新增污水处理厂8家,单日新增处理量70万吨,日处理污水达230万吨,产能提升近44%。根据规划,成都中心城区未来5年将继续增加46万吨污水日处理产能。

目前,成都日处理达到1000吨以上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已全部提高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后达四类水质,可直接作为再生水使用。

“污水处理技术的突破,为提标创造了可能。”走进成都市第六污水处理厂,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排水公司副总经理周季介绍,新建的高密度沉淀池、反硝化滤池等,能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总氮及总磷含量。

技术不断升级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去年排污管道维护工程量超过以往10年总量,管网单位长度维护成本降低七成左右

看到“管网检修”4个字,家住成都市青羊区玉宇路的刘静不免嘀咕:“又要封路了?”在她的记忆中,每到管网检修,路面大多会被开挖。

然而,距社区微信群发出检修通知已过去两天,却没见到检修人员来作业。刘静一打听,“早就检修完了,检修人员已经去隔壁的两条街施工了”。

“啥时候施工的?我咋没看到?”刘静很好奇,专程到隔壁街一探究竟:只见两辆维修车一前一后停在窨井旁,靠近了才能听到低鸣的机械声。两辆车上各牵出一根管线,径直伸入窨井,施工人员紧盯显示屏,手中敲着键盘,操作自如。

“机器人下井检测排污管道,安全高效。”正在作业的工程师张强介绍,停在前面的是高压清洗车,先接入排污管道实施高压冲刷,随后将10厘米高的机器人置入管道。机器人配置了摄像头、探伤仪等,检修人员通过电脑屏幕即可了解管道受损情况。

如需修补管道,则通过另一辆车上的卷扬机把软管拉入管道。软管由特殊树脂和玻璃纤维制成,充气膨胀后与管道内壁贴合,经紫外光加热硬化成型,可在管道内壁形成一层新的增强型塑料管道。“过去,开挖路面,取管维修,从审批到修复完成,至少得一个月。”张强介绍,应用这项新的修复技术后,一条街的排污管道修复通常仅需6至8小时。

效率提升,人力成本则降低。成都兴蓉市政设施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赵达告诉记者:“过去依靠检修人员下井目测,至少5名维修工人同时在场作业,如今只需一人操作机器人即可。”

2020年,成都市对排污管网集中检测,一并采集了排污管网的坐标、管径、材质等164项数据,收集了近30万条管道内壁影像,建成了成都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排污管网有了电子‘身份证’,每段管网的状态、维修需求等一目了然。”何剑表示,依托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成都市将建立排污管网定期“体检”制度,管网病害发生率有望大幅降低。

成都市去年排污管道维护工程量超过以往10年总量,管网单位长度维护成本降低七成左右。如今在成都,硬件设施维护逐渐由人力型向科技型转变。

“酸碱度异常!”1月初,成都市水务局数字化管理平台收到锦江上游一处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预警信息,随即安排人工复测,一处排污管道破损引发的污水泄漏被及时发现、处置——从接收预警到处置完成,不到一小时。

“水质自动监测由传感器、信号仪等组成,能对水中的总有机碳、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实行24小时监测。”成都市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负责人杜庆波说,相较于人工监测,自动化监测手段能有效应对复杂的水域环境和管网分布情况,快速、精准上报异常数据。

目前,成都市、区两级共在锦江上设置了近800处自动监测站,日夜看护着锦江,效率大幅提升:以往人工监测,半小时才能得出报告;如今自动监测站数秒内自动生成报告;过去20个人轮值监测的河段,如今一人即可值守。

在成都高新区黄堰河临江社区段,河长王斌发现河水发浑,但无法通过肉眼确定污染源,于是请出“新队友”——配置了水质检测仪、摄像头等设备的5G智能无人船。“这种无人船长约1米,可巡航60公里,途中能回传水面高清视频。”王斌介绍,5G智能无人船可检查河道死角,同时对沿途水质实时监测分析,是一艘移动的“自动监测站”。

推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成都已形成污水治理信息化平台,目前正与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推动锦江沿线排污口自动监测全覆盖,实现以“有口皆查、有水皆测、有污必溯”为目标的智能溯源。

生态红利初显

治河与筑景相结合,沿岸建成240公里绿道,擦亮景观河、富民河名片

“白鹭又回来啦!”在黄龙溪镇住了半辈子的毛平兴奋地发现,消失多年的白鹭重新出现在了河滩和水面上。

家住黄龙溪码头西岸,53岁的毛平见证了家乡的环境变迁。很多年以前,黄龙溪清澈见底。后来,黄龙溪污染渐重,乡亲们不再轻易下河,鱼也不敢吃了。

近年来,黄龙溪水质渐清,老码头的人气重新旺了起来。“去年,黄龙溪的鱼类种类增加至49种,‘十三五’初期只有23种。”李思悟介绍,生态改善带旺了旅游业,2019年,黄龙溪风景名胜区游客接待量超过700万人次,去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游客接待量仍达500多万人次。

锦江沿岸,清波成景,水质改善带来的生态红利正逐步显现。

家住成都肖家河沿岸的居民张妍发现,以往枯水期干涸发臭的河道,如今水量充沛。

“眼下这清澈的河水,来自12公里外的成都第九污水处理厂。”龚志彬介绍,生活污水处理后,该厂每天有近100万吨出水,其中30万吨用于锦城湖、肖家河等地的生态补水。

龚志彬说,成都人均水资源保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枯水期不少河道干涸,成为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流水不腐”,河道保持充沛的流动,才能增强自净能力。目前,成都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44%的污水经处理后可直接用作生态补水。

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锦江沿线河段和湖泊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摆脱了黑臭水体困扰。

暮春,沿着锦江的重要支流江安河漫步,一眼望不到头的碧波令市民李超颇为感叹:“我在附近住了10多年,过去很少来这儿,如今水清了,每天都来这儿走走。”2018年底,武侯区启动“宜居水岸”项目,江安河段整治工程随即展开,昔日堆积垃圾的河岸边栽种了大片观赏花卉。

锦江水清了,人们更愿意亲水、近水,成都顺势打造“夜游锦江”项目,游客乘坐乌篷船顺江而下,两岸流光溢彩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仅船票收入每月就超过200万元。

2017年至今,锦江沿岸建成绿道240公里,目前已全线贯通,成为市民步行、骑行的景观大道。“绿道开发和水生态恢复相结合,水、岸、景、城有机融合。”成都市水务局局长廖暾介绍,成都提出了“天府蓝网”构想,通过一江清水把沿岸景色串联成片。

“今年‘五一’小长假的客房提前半个月就全部预订满了。”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昊园休闲庄负责人林燕告诉记者,近年来锦江水质不断提升,自家生意愈发红火。目前,成都市依托水资源禀赋打造水美乡村、生态农业,为以郫都为代表的锦江郊区段创造近10万个就业岗位。廖暾说:“从上游的都江堰、郫都到下游的黄龙溪,锦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景观河、富民河。”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